看了黑塞《在轮下》,我才真正理解了“双减”政策
不知不觉间,“双减”政策已落地一年多了。
孩子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作业量大幅缩减,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
考试次数减少了,考试结果不排名,不公布;
课外辅导班也相继关停,让学习回归校园……
然而,没了作业和考试的压力,家长们反倒愈发焦虑。
有人担心孩子缺乏严格的管束,在学习上日渐松懈;
有人唯恐孩子跟不上教学的进度,被同龄人甩在身后。
为人父母,我也一度焦躁不安,给孩子精心挑选练习册,抽更多时间辅导他学习,生怕他输在起跑线上。
直到偶然间,我读了作家黑塞的成名作《在轮下》。
看了书中主人公汉斯起起落落的经历,我才恍然顿悟“双减”政策的真正意义。
1
《在轮下》的主人公汉斯,是众人眼中的天才少年。
从小到大,他每门功课都很优秀,常常考全校第一名。
而他的出类拔萃,是靠放弃所有兴趣爱好,日复一日挑灯夜读换来的。
年幼时,他跟其他孩子一样,喜欢打弹弓、制作水车、在花园中奔跑嬉戏。
在形形色色的娱乐活动中,他最感兴趣的,就是跟朋友一起去河边钓鱼。
每当看到鱼儿上钩,汉斯心中就会涌起难以言表的喜悦和成就感。
可等到他上学以后,这种无忧无虑的快乐,便被长辈们的沉重期盼狠狠击碎。
父亲指望他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强行收走了渔具,毁掉他精心装扮的花园,要求他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
老师也希望他考上名校,为己争光,每天都为他布置写不完的作业,还不由分说地安排他放学后去上辅导课。
汉斯难以承受繁重的课业压力,却害怕辜负父亲和老师的期待,只好强迫自己打起精神学习。
他不再外出玩耍,也没时间结交朋友,就连偶尔外出散步时也带着课本学习。
过度透支头脑和身体,让他时刻处于疲劳状态,常常就会特别头疼。
他原本以为,等参加完州试、考上最好的学校后,就能轻轻松松地休息一阵子。
谁知,考试结束后,父亲和老师又开始督促他预习功课,一刻也不让他松懈。
他不得不强忍头痛,疯狂补习了整整一个假期,从早到晚都在研究数学公式和外语语法。
汉斯明明正处于花儿一般的年纪,却还未热烈绽放,就已在慢慢凋零。
曾经健康阳光的他,变得身形消瘦、眼圈乌黑,神情中满是忧郁与疲惫。
而如今,被父母争先恐后推上独木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像汉斯一样负重前行?
本该在童年游戏里丰富认知的他们,被迫早早地褪去童真,辗转于各个课外班,学习奥数、英语、琴棋书画;
本该在太阳下肆意奔跑的他们,尚未认真地感受世界,便一头埋进题海之中,被竞争的压力裹挟向前。
世俗成功的定义、家长过高的期待,犹如一张巨大的网,过滤了孩子的纯真,束缚着孩子的天性。
记得作家方向东说过:
对于很多人而言,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直关注着老师的期望、家长的愿景和成绩的好坏,却很少关注过学习本身,其实,这便是痛苦的来源。
孩子们并不畏惧知识的高峰,而是害怕自己无权决定在何时出发,向何方前进。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但不是所有孩子都梦想成为“龙”。
父母的期待太高,要求太多,终究会让他们在永无止境的攀登中不堪重负,颓然倒下。
2
多年来,汉斯就像一台学习机器,在父母和老师的操控下不停运转。
直到开学后,他寄宿在学校里,才从集体生活中获得了片刻的喘息。
在那里,他结识到了很多有趣的同学,并与住在同一寝室的海尔纳结为了好友。
海尔纳是个典型的“问题少年”,性格桀骜不驯、喜欢惹是生非。
但他从不随波逐流,凡事都有独到的见解,且在艺术和文学方面极具天赋。
汉斯被海尔纳的特立独行深深吸引,恨不得天天跟他待在一起。
为了兼顾友情与学业,汉斯每天早上会早起一小时学习,晚上则抽出时间陪伴朋友。
他们一起讨论青春期的烦恼,交换各自的不同看法,相互从对方身上汲取着力量。
在与海尔纳的相处中,汉斯不断拓宽自己的认知,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可好景不长,校长发现两人关系亲密,担心汉斯被海尔纳带坏,要求他们断绝来往。
遭到汉斯的拒绝后,校长勃然大怒,立即写信将此事告诉了汉斯的父亲。
父亲读完信,严厉地训斥了汉斯一番,让他好好听校长的话。
哪怕汉斯再三强调这段友谊的珍贵,校长和父亲也依旧固执地劝他“改邪归正”。
甚至,校长还下达了严格的禁令,不允许海尔纳再靠近他,并开始有意无意地孤立两人。
久而久之,海尔纳实在无法忍受压抑的氛围,主动选择了退学。
好友的被迫离开,令汉斯陷入了孤独和绝望之中。
他整日唉声叹气,再也无心学习,成绩很快就一落千丈。
长期闷闷不乐的他,还患上了精神衰弱症,不得不休学回家。
在康庄大道上驾车飞驰的天才少年,就这样滚落到了车轮之下。
但毁掉汉斯的,并不是一个“坏朋友”,而是学校和家庭的过度干涉。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 “超限效应”:
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往往会导致一个人的不耐烦,甚至是逆反。
手中的沙,握得越紧越容易漏;箭上的弦,绷得越紧越容易断。
父母强行拔掉孩子自我意识的同时,也会在孩子心中种下无限的叛逆。
孩子约好跟朋友出去玩时,你非得给他布置一堆作业;
孩子打算读一读课外书时,你非要让他多写几篇作文;
孩子想在爱好中寻找慰藉时,你也只顾指责他不好好读书,就知道玩……
久而久之,孩子终会在步步紧逼中对学习心生抗拒,将父母越推越远。
周国平曾说:
“说到底,每一个人的灵魂教育都只能是自我教育。”
人生路漫漫,父母只是儿女一时的引路人,并非一辈子的掌舵者。
过度的苛责和约束,是摧毁孩子身心健康的利刃;
耐心的沟通和引领,才能托举孩子不断向上生长。
孩子不是父母手中的风筝线,学会适当放手,他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一片天。
3
汉斯在休学养病期间,度过了一段难得的悠闲时光。
他企图从巷子、河边等地找回儿时的记忆,却发现一切都已物是人非。
时间不会重来,缺失的快乐也无法弥补,汉斯心中只剩无尽的空虚和惆怅。
一直以来,他犹如提线木偶般,按照父母和老师规划的路线前行。
当这条路轰然坍塌后,他才发现自己没有爱好,没有目标,更没有了自我。
深感迷茫的他,不知未来该何去何从,渐渐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情。
在他最需要引导和鼓励时,父亲却只顾嫌弃他无所事事,催促他尽快找个出路。
于是,他匆匆地当了一名机械工,去干焊接、锉齿轮等又脏又累的活儿。
为了让父亲放心,他每天强装笑脸去上班,却始终难以适应工作的枯燥乏味。
为了显得更合群,他还勉强自己去跟工友聚会,却发现自己跟任何人都聊不来。
因为心中的苦闷无处排解,他学会了借酒消愁。
醉酒后,他就不顾形象地在路边嚎啕大哭。
最终,精神彻底崩溃的他,将自己埋葬进了冰冷的河水中。
在汉斯的葬礼上,父亲伤心又困惑:“为何不幸会一个接一个地发生在孩子身上呢?”
人群中,有个声音回答他:“把孩子逼成这样,我们每个人都有份儿。”
一个被硬生生夺去快乐,浇灭希望的孤独灵魂,终究难以摆脱生活的沼泽。
阿德勒说过: “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幸福的人则用童年治愈一生。”
《脱口秀大会5》的选手童漠男,就被美好的童年改变了人生轨迹。
他小时候有严重的注意力缺陷,无法适应严格的教学管理,也赶不上同学的学习进度。
在经历7次转校后,成绩毫无起色的他变得愈发自卑、内向,话也越来越少。
父母见状,不忍心再给他施加压力,将他送到了管理宽松的北下关小学。
在那里,没有教育内卷,没有争相竞争,只有最简单纯粹的快乐。
童漠男很快就跟同学们打成了一片,性格越来越开朗,还发掘出了自己的幽默感。
这段惬意时光,治愈了他的注意力缺陷,也抚平了他人生路上的诸多坎坷。
每当遇到不如意的事,只要想起闪闪发光的童年,他就能获得无穷的力量。
即使年近30岁时被迫失业、一无所有,他也没有盲目焦虑,而是干脆转行说起了脱口秀。
最终,他凭借幽默风趣、积极乐观,成为了深受观众喜爱的脱口秀明星。
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说: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阳光和智力二者相比,阳光比智力更重要。
决定一个人命运的关键,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
唯有沐浴过春风雨露,迎击过霜雪严寒,生命才能枝繁叶茂,傲然怒放。
孩童时探索出的无穷乐趣,少年时积累起的内心富足,是一个人受益终生的宝藏。
不再连轴转地参加补习班后,孩子会在玩乐中迸发出无限的创造力,找到真正热爱的兴趣;
不再埋头于试卷与习题后,孩子会在大自然中感受到世界的广袤,获得内心的强大与从容;
不再背负成绩排名的压力后,孩子们会重拾对知识的好奇心与动力,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
人生很长,童年却很短,不必急于眼前的冲刺。
尽情地去体验,去淬炼,去沉淀。
任何一个孩子,都能被岁月雕琢成与众不同的美玉。
▽
双减政策出台之初,很多家长感到忧心忡忡。
他们担心孩子作业少了、负担轻了,就会在放纵中日渐堕落。
其实,“双减”并非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更加关注孩子们的内心,把童年还给孩子。
孩子不是承载他人期许的容器,更不是只会考试做题的工具。
每个人来世间一趟,都是为了追寻自己向往的美好,塑造独一无二的灵魂。
有位作家说:
上一百堂美学的课,不如让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个钟头的建筑设计,不如让学生去触摸几个古老的城市。
关在笼内的雄鹰,纵使羽翼丰满,也会在束缚中丧失翱翔于天际的勇气;
自由自在的麻雀,哪怕身躯柔弱,也会在开阔中拥有飞上青天的可能。
分数的高低,只能决定一时的排名;童年的幸福,则能滋养孩子的一生。
请相信,一个眼里有光芒,脚下有力量的孩子,终会活成自己理想的模样。
点个 赞吧 ,愿每个孩子都能在欢声笑语中茁壮生长,于无拘无束中蓬勃向上。
作者:洞见·许朝暮
对这本书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