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同此凉热。”
最近美国互联网民工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先有马斯克在推特“打了个响指”,员工数量在一个月内从7500名缩减到2700名,后有脸书母公司Meta告别1.1万员工,新年伊始电商巨头亚马逊正式宣布裁员1.8万,各家裁员规模均破历史纪录。
很难不联想到国内大厂似曾相识的“毕业”场景。
疫情第三年,反垄断第三年,中国互联网企业的2022年可以说难上加难,一轮又一轮的裁员,一家比一家难看的增长数据,争相勒紧裤腰带的降本增效核心战略,不计其数被裁撤的项目和业务,还有几乎人均腰斩的市值,无不反映出寒冬之凛冽。
去年最后的两个月,刘强东重回江湖,先向管理层“开刀”,降薪10%-20%;一向温和的马化腾在内部会议上言辞严厉,放狠话“很多业务该砍就砍掉”;张勇宣布新一年组织调整与人事任免,亲自挑起阿里云CEO的担子。
毫无疑问,2023年将是全球互联网行业洗牌时刻,中国弯道超车的机会是否近在眼前?想要在国际市场赢得优势,阿里腾讯们准备好了吗?
弯道超车窗口期,巨头们身处关键时刻
繁荣与萧条是科技发展的不变轮回。
十年前,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来自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后发国家,而动能主要是消化西方工业革命积累的创新成就,发达国家则似乎已经进入净增长不明显的“零和游戏”阶段。
到如今,疫情带来互联网最后一场的泡沫,硅谷巨头与中国互联网企业一样开启降本增效,亚马逊、Meta、NETFlix、Twitter均陆续开始大幅裁员。根据追踪行业裁员情况的机构Layoffs.fyi统计,2022年美国约有15万名科技工作者失业。
与此同时,随着美国长达一年多的高通胀率,普遍认知为2023年美国经济将在衰退的边缘徘徊,世界或将迎来经济和金融格局变动,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牌”时机。
据华创证券估算,基于当前的美债利差,2023年8月起经济衰退概率将提升至25%以上,从历史规律来看,2023年10月美国经济或将正式进入衰退期。明年一旦美国经济开始下行,中国经济复苏,外资或重回新兴市场,特别是重回中国的可能性增加。
而在科技创新方面,尽管加密货币、元宇宙、Web3.0等新概念层出不穷,与“互联网”同等级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却迟迟未来临。同时,全球半导体行业等陷入下行周期,国产第三代芯片或能换道超车,国内信创产业热度高涨,被欧美“卡脖子”的时间或将延滞。
相比海外早一年开始降本增效的大厂们,似乎迎来了“逆风翻盘”的时机。而最新的政策又将他们往国际赛场上“推”了一把。
向下扎根向外走,内卷不如“墙外香”
去年年底,一场极为关键的最高层会议终于为互联网行业正式松线,透见春意。
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为明年经济工作定向领航。作为定调次年宏观经济政策的权威风向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向平台经济给出了相当积极的信号:
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而在2021年同期的会议中提到的是,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防止资本野蛮生长。
从“加强监管”转到“大力发展”,风向突变的背后无非是经济增长压力,“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成为2023年中央交给平台企业的三大任务,其中“国际竞争”背后恐怕颇有深意。
哪怕已发展二十年,国内的巨头们显然还不足以与海外“FAAMG”相提并论,不少企业仅将出海业务视为调高资本市场预期的工具,国际化还没有提到公司战略高度。而在疫情浪潮之后,全球发展格局必将迎来新变化,而互联网平台企业势必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某种意义上,这一任务将平台企业与未来国运关联起来,这将是互联网企业最需重视最紧要的目标。
从必要性上来看,想要引领发展,中国企业、中国品牌需要国际舞台;想要创造就业,需要能招兵买马的新业务,去海外市场寻找新增量是互联网巨头们必然选择,不止国家需要国际竞争力,步入成熟期的平台企业们也需要新的“活水”。
从当前国际格局来看,美、中、欧已成为数字经济三极。根据中国信通院发布的《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从规模上来看,美国数字经济多年蝉联世界第一,规模达到15.3万亿美元,中国则常年稳居第二,规模为7.1万亿美元,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21.6%提升至2021年的39.8%。占比上,德国、英国、美国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位列前三位,均超过65%。
与欧美相比,中国数字经济显然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据中国互联网协会统计,2021年中国互联网百强营收达4.58万亿元,预测2030年平台经济的总规模将达到100万亿元。而美国亚马逊、苹果、Google、微软和Meta(旧称FAAMG)五家企业2021年营收合计已达1.38万亿美元,超过国内百强营收的两倍。
经历三年调整,中国互联网新的号角或许已经吹响,向海外进发,不只是响应中央号召,也是作为新一代中国企业的重要使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Copy to China”为国内带来消费互联网繁荣的二十年,中国互联网企业一路拼杀,在本土市场赢得主导地位,而面向“内外双循环”时代,能否在世界市场上与欧美抗衡、匹敌,帮助更多中国产业、中国品牌走出去,成熟的互联网巨头们必须站出来,主动迎接这场棘手挑战。
然而,面对美国发展多年的“庞然大物”们,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这场战役怎么打?怎么打得赢?
农村包围城市,打出“中国特色牌”
回顾过往历史,中国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案例并不少见,在互联网行业的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也在摸索具备中国特色的突破口,从欧美巨头围堵之中搏取后来居上的可能性。
近年来,国内数字产业领域已探索出不少新模式、新平台,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完备、市场容量大等优势逐渐显现,在本土市场验证成功的移动支付、数字内容、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创新经验甚至开始反向输出到发达国家。
自2021年起,字节跳动旗下TikTok开始将电商业务作为重点项目,不仅持续降低商家入驻门槛,还推出了极具吸引力的卖家补贴政策。
字节不仅应用了国内验证成功的直播电商模式,以TikTok较为擅长的内容电商作为发力点,从新兴市场着手挑战亚马逊。哪怕是在亚马逊主场的欧美市场,坐拥十亿年轻用户的TikTok或许能抢占海外直播电商的机遇爆发点。
拼多多同样在去年燃起了一把跨境电商的火,将其在国内最擅长的商业模式搬到经济陷入通胀的北美。旗下Temu延续拼多多早期的商品低价策略,价格低至1美分,沿用“砍一刀”的裂变模式,为新用户提供大力度的折扣和补贴,为商家提供 “0 元入驻、0 扣点” 的优惠入驻条件,商品多是日杂百货的轻小件,一定程度上节省跨境物流成本。
据分析公司Sensor Tower的数据,在上线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Temu在美国的下载安装量已经达到1080万,成为11月1日至12月14日期间美国全类别中下载量最大的移动应用,下载量甚至一度超越亚马逊。
要说扶持中小企业出海,平台企业做跨境电商可能是最快的方式。我们拥有全球最完善的轻工业体系,而想做全球生意的中小企业往往极大受制于海外平台。在亚马逊平台,中国卖家占比超过40%,将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产品输向全球的同时,也成为亚马逊攻占全球市场的重要工具,而2021年的封号潮足以证明,中国企业的贡献从未被平台正视,对海外平台的单一依赖需要被取代。
亚马逊封号潮:2021年,亚马逊暂停了数百名中国顶级卖家的销售,对中国600个品牌进行闭店处理。据深圳跨境电子商务协会统计,两个月内受影响的中国卖家超过5万,损失金额超千亿元。
亚马逊中国卖家在美国市场反馈评论总量占比及预测
数据来源:Marketplace Pulse
国内电商平台、直播模式出海,则为他们提供了一条新的出路。
有资深从业者指出,亚马逊的模式是卖家将货交至海外仓库,由平台承担售出职能,商家与用户的连接非常薄弱。“我们长期还是相信,最终把这些盈利交给商家,由商家自己服务好消费者,才是更符合中国卖家价值的选择。”
经历本土市场的充分竞争,互联网巨头们已然锤炼出成熟的商业模式,国内十几亿人口足以为平台企业们提供百战不殆的实践经验,加速“卷”向海外,以新形式挥起中国特色的旗帜。
同时,从发展中国家市场着手,也成为巨头出海的一大选择。根据IMF、世界银行、OECD三大国际机构预测,未来新兴经济体实际GDP增速将与发达经济体再次拉开差距,2022年预期均值分别为4.0%和1.7%,而2022年为3.6%和2.5%。
中国信通院《全球数字经济白皮书(2022年)》提到,2021年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占GDP比重为55.7%,远超发展中国家29.8%的水平。从增速看,发展中国家数字经济同比名义增长22.3%,高于同期发达国家数字经济增速9.1个百分点。
因此,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正在东南亚积极拓展业务,广泛参与到东盟国家电商和移动支付企业的建设中,给东盟带来了新的经济发展形式。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形成。这一由东盟十国发起的自贸协定涵盖了全球约30%的人口、30%的经济总量和30%的对外贸易,对于互联网巨头们而言,无疑是国际化业务最适合的成长土壤。
面对差异化的破局道路、前景明亮的增长土壤、积极友好的政策背景,互联网巨头们在2023年出海赛场上无疑是野心勃勃的。然而,不得不泼一盆冷水的是,我们的许多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创新发展仍在追赶和超越中,停步于“小米加步枪”的阶段恐怕挺不了太久。
可以肯定的是,国内科技公司的科技生产效率、科技产出能力相较海外领跑者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技术创新的漫漫长路,从来不可能一蹴而就。消费互联网的黄金十年让大厂们攒足了粮袋,也有余力将目光投向基础科学与技术攻坚,并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兴技术领域竞相争逐,大手笔加码硬科技投资,试图补足科研能力这一课。
去年11月,腾讯宣布将在10年内投入100亿元,发起新基石科学基金会支持科研创新;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全栈布局,10年间投入高达1000亿元;以往侧重于消费领域投资的美团龙珠,也从2021年开始也将视线投向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半导体、自动驾驶等硬科技领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研究员熊鸿儒曾建议,要积极发挥平台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中出题者和答题者的作用。在基础软硬件、核心元器件、关键材料和生产装备等领域,优化国家科技计划和重大项目“揭榜挂帅”组织方式,更大比例吸收平台企业及其产业科学家、企业家深度参与。
这也应该是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最为关键的方向。
互联网企业的出海业务必然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同样也能够帮助中国的声音在国际舞台更加响亮。想要突破当前欧美主导的世界格局,帮助本土企业抢占全球市场份额,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引领新一轮技术突破,互联网企业或许可以做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