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都是一些基础性、常识性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发掘出教学中的创新因素,根据小学生特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素质。
(一)有一个创新的课堂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轻松上阵,敢想敢问,积极思维,对于学生正确的新的发现,要及时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即使不成功,也不轻易否定,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
如低年级学生学完表内乘法后,讲算:6+6+6+4出现以下几种算法:(1)6+6+6+4=12+6+4(2)6+6+6+4=6×3+4(3)6+6+6+4=6x4-2我先鼓励学生,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理由,然后讨论,集体评议,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各抒己见,兴趣盎然,这样就在教学的同时,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信心更强了。
(二)鼓励学生思考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时常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教学中,应该利用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讲到工程问题,有这样一道应用题:
ー段路长45米甲队单独修10天完成,乙队单独修15天完成,两队合修几天完成?
教材旨在通过此题解答,得出工程问题的一般解法,但二者如何过渡,怎样转化,需要教师引导和学生主动探索。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极易列出算式45÷(45÷10+45÷、15)=6(天》。当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主动设疑,让学生将题中“45”米改为其他米数再计算,并将其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了什么?经过计算,学生发现结果还是6天时,就会感到奇怪,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此时,教师因势利导,简化过程得出:1÷(1/10+1/15),续提问,“1”表示什么?总长度45米,去掉行不行?为什么?能不能解答?怎样解答?一连串的问题之后,学生就会掌这类程问题的结构特点和解答方法。这时教师不要急于小结,应该深挖一步,让学生继续发现,说出算式的实质。(单位1包含了多少个1/10和1/15和)。
最后归纳,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思考题等形式,诱导学生多思考,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思考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例如有这样一道应用题:
某村修一条长2400米的水,两个月修了全长的2/5,照这样计算,几个月可以修完?
要求学生至少用三种方法解答,在教师激励下,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列出多种算式(1)2400÷(2400x2/5÷2)(2)1÷(2/5÷2)(3)2400÷[12400x(2/5÷2)](4)1÷2/5×2等等。此时,要求学生说明算理,通过比较找出最佳答案。
长期这样训练,多让学生做一些思考题,智力题和脑筋急转弯,都可以发掘学生智力,开阔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当然,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高谈论,应和教学中的方方面面相结合,随时随地的注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