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程强
1月,随着“放开”后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正常,制造业景气上升至50.1%,重新回到扩张区间。综合来看,1月制造业企业产需两端指标均有明显回暖。制造业PMI生产指数为49.8%,较上月上升5.2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0.9%,较上月上升7.0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方面,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较上月上升12.8个百分点,重返扩张区间。地方两会在春节前集中召开,各地纷纷对发展新经济进行部署,推进产业创新升级,并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我们预计随着政策效力进一步释放,后续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会延续回暖。
2023年1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制造业PMI)为50.1%,比上月上升3.1个百分点;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非制造业PMI)为54.4%,比上月上升12.8个百分点。
▍制造业景气升至临界点以上,产需两端同步改善。
随着疫情防控转入新阶段,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制造业景气度明显回升。1月份制造业PMI为50.1%,回升至扩张区间。从结构上看,制造业企业的生产能力、市场需求、物流配送、人员到岗均有较大回升。生产指数为49.8%,较前值上升5.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生产端较快回暖;新订单指数为50.9%,较前值上升7.0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明显回升;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7.6%,较前值上升7.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延长情况有所改善;从业人员指数为47.7%,较前值上升2.9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员工到岗率有所增加。
▍地方两会在春节前集中召开,各地纷纷对发展新经济进行部署,推进产业创新升级。
同2022年相比,在稳增长的背景下,各地更加强调扩大内需、扩大有效投资以及振兴制造业,并延续2022年对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重视程度。各省纷纷依托比较优势进行万亿产业特色定位。初步统计,各省已打造或计划打造为万亿级的产业30余个。电子信息、汽车产业、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健康等行业是主要经济大省都在重点抓的行业,预期能够实现较好效果。在积极的政策信号刺激下,企业生产经营信心明显增强。1月份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5.6%,较上月增加3.7个百分点,升至较高景气区间。
▍大型、中型、小型企业景气度均有所回升。
1月份,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3%、48.6%和47.2%。从环比来看,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小型企业PMI分别上升4.0、2.2和2.5百分点,表明不同规模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均有所改善。中型和小型制造业企业的景气度仍位于收缩区间,表明其生产经营压力仍然较大。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回到临界点以上,景气水平明显回升。
1月8日“乙类乙管”措施落地见效后,疫情防控工作保持平稳有序。目前全国整体疫情已进入低流行水平,各地疫情呈现稳步下降态势。
1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4.4%,较上月上升12.8个百分点,恢复节奏明显加快。1月份,春节假日消费较去年大幅回暖,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较前值上升14.6个百分点至54.0%。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15个位于扩张区间,其中铁路运输、航空运输、邮政、货币金融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对线下消费场景依赖较大的零售、住宿、餐饮等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均较上月提升24.0个百分点以上,重新回到扩张区间。
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较前值上升2.0个百分点至56.4%,继续保持增长。其中,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8.2%,较上月增加6.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位于高位景气区间,表明建筑业企业对未来生产经营状况的估计较为乐观。
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中,各省纷纷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地提出支持养老、文旅等方面的消费,并根据地方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地推出消费促进政策,如上海提出全力打造东、西两片国际级消费集聚区、办好“五五购物节”等。我们预计随着政策效力的不断释放,后续非制造业景气将持续恢复,服务业和建筑业的生产和经营将继续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