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再次突破四万亿元!1月31日,江苏省统计局发布数据,2022年苏州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95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0%。其中,全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642.7亿元,比上年增长4.1%。
苏州制造业的发展也和当地政府大力支持密不可分,在新年开工第一天,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表示,在苏州,一年365天每天都是“企业家日”,企业每天24小时都能享受到不打烊、不打折的精心服务。
此外,上海、深圳和苏州一直在激烈争夺“工业第一城”的称号。从规上工业总产值数据来看,目前深圳不论是总产值还是增速都处于全国第一的位置。苏州略低于深圳的4.5万亿,高于上海,位列全国第二。有分析人士表示,事实上,“工业第一城”之争也要考虑到诸多因素,比如在统计口径方面,深圳市比苏州有优势的,因为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总部在深圳,其国内工厂的产值都会算在深圳账面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这个指标不是判定工业规模的首要指标。苏州、深圳、上海都有各自的优势。
“苏州一年365天每天都是‘企业家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苏州是民营经济强市,也是制造业大市。
近日,苏州举行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暨项目集中开工签约仪式,当天,总投资916亿元的142个项目开工签约、投产投用,涵盖新能源汽车整车、汽车电子及汽车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等苏州优势细分领域。
新能源汽车产业只是苏州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苏州拥有35个工业大类、167个工业中类、505个工业小类,产业体系较为完备,产业链垂直整合能力强。这意味着,苏州既能生产车辆、笔记本电脑、数控机床这样的大块头、高科技产品,也能生产羽绒服、螺丝钉这样的小体格、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两个万亿级产业实现产值26597.2亿元,增长7.1%,成为工业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撑。
各方强烈看好苏州、投资苏州,是苏州的底气所在,苏州自身也张开怀抱迎各方来客。
新年开工第一天,苏州召开会议并正式发布《中共苏州市委关于推进“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作出引领示范的意见》。
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表示,要全力支持和鼓励“企业敢干”,让广大企业扎根苏州大展宏图。要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让各类企业吃下定心丸。在苏州,一年365天每天都是“企业家日”,企业每天24小时都能享受到不打烊、不打折的精心服务。
为推进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苏州市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苏州市近年来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州市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太仓市航空产业发展规划》等系列政策,给予企业一揽子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并鼓励各区(县、市)出台配套政策。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表示,苏州制造业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规模大,苏州制造业强大得益于政府扶持力度强,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较好,政府会在用地、用工等资源要素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此外政府在制造业产业省级方面抓的也比较好;二是苏州对科技成果转化非常重视,虽然苏州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科教大市,但苏州把国内很多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引进来,吸收国内外的一些好的科研成果;三是苏州已经很多年来把制造业放在该市发展的核心地位,同时和其他城市联动非常好。
“‘工业第一城’之争也要考虑到诸多因素”
数据显示,2022年年深圳市规上工业总产值45500.27亿元,连续四年稳居全国城市首位;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1357.09亿元,总量首次跃居全国城市第一。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473.68亿元,同比下降1.1%。
从规上工业总产值数据来看,目前深圳不论是总产值还是增速都处于全国第一的位置。苏州略低于深圳的4.5万亿,高于上海,位列全国第二。
事实上,上海、深圳和苏州一直在激烈争夺“工业第一城”的称号。2021年的规上工业总产值全国前三强城市分别为深圳(41341.32亿元)、苏州(41308.1亿元)、上海(39498.54亿元)。其中,深圳和苏州当年均为首次突破4万亿大关。
曾刚认为,“工业第一城”之争也要考虑到诸多因素,比如在统计口径方面,深圳市比苏州有优势的,因为很多大型制造业企业的总部在深圳,其国内工厂的产值都会算在深圳账面上。“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这个指标不是判定工业规模的首要指标。苏州、深圳、上海都有各自的优势。
曾刚同时指出,上海、深圳在资本运作、市场开发等方面有很大优势。此外,和上海、深圳相比,苏州只是地级市,在政策方面可能相对不会有那么多,但苏州通过产业升级提高制造业能力,也证明了强大工业能力。
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的任务。财联社也注意到,去年以来,深圳、苏州、上海三地陆续发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
目前,苏州大力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先后出台《苏州市推进数字经济和数字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等十余项相关政策文件,提出三年完成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深圳发布《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咨询诊断项目扶持计划操作规程》《深圳市现代时尚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2025年)》。上海印发《上海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上海市智能制造行动计划》等多个文件。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随着数字经济的崛起和发展,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变革的重大机遇。从各个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战略、特征来看,数字经济的推进发展,需要精准本地化,试点一盘棋。例如去年发布的《关于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加快数字经济发展推进先行先试的若干举措》,支持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实践引领区,聚焦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等重点领域。上海青浦可以将重心放在研发上,诸如核心电子器件研发和高端通用芯片设计,背靠上海丰富的院校资源,可以实现研发上的突破,而苏州吴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专注于装备制造和生产,以高端设备制造来形成产业区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