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要点
· 核心观点:如何衡量节后开工的强弱?我们用百度迁徙的市内上班出行强度指数,拆解出总人口流动中的通勤上班需求,并以此衡量非建筑业开工;用百年建筑网的调研数据衡量建筑业开工情况。我们发现,上班出行强度指数:202220232021,并且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等人口流入地区的开工情况较差;建筑项目方面,今年节后开复工率明显低于2021和2022。
· (1)上班出行强度指数:202220232021。全国层面的上班出行强度指数已经超过2022年,但仍然比2021年低3.4%左右。
·(2)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等人口流入地区的开工情况较差,说明春运返岗不足是制约开工的主要条件。分地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上班出行强度恢复较差,仅相当于2021年的93.7%,其他地区都接近100%。分能级城市来看,恢复情况: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已经恢复至2021年的99.3%,一线城市仅恢复至86.3%。
·(3)以百度迁徙指数来看,今年春运节后返岗强度不及预期。我们以百度迁徙指数在春节后15天相比节前15天的增幅来衡量返岗强度,考虑到节前存在提前返乡,今年这一增幅理应显著高于前几年,但实际上,今年节后15天的迁徙指数比节前15天高27.6%,低于2021年,这说明节后返岗并没有达到应有强度。
·(4)建筑业(包括基建+房建)开工弱于前两年。根据百年建筑网在节后对上万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调研,正月十七样本项目开复工率为38.4%,低于2021和2022年同期。人员返岗较慢是建筑业开工弱的主要原因。此外,水泥和石油沥青等行业开工率低于往年同期,也能佐证建筑业开工偏慢的结论。
·(5)春运规模大幅增长必然影响节后复工,开工偏弱并非由于需求不足,不必担心开工拖累经济修复。今年是疫情三年来最大规模春运,春运前30天总规模较2022年增长55%,较2021年翻一倍多,大规模春运必然会影响节后复工。一般元宵节后会迎来第二个春运高峰,开工也会随之加快。
· 风险提示
百度迁徙数据受用户数量影响,可能与总体情况有所出入;元宵节后开工仍然不及预期;消费复苏偏慢,需求改善缓慢。
目 录
1. 上班出行强度指数:202220232021
2.基建和房建项目开工率低于前两年
3.不用担心春节后开工偏弱
4. 风险提示
正 文
本文将探讨今年春节后开工究竟是强是弱?宏观层面是否有合适指标衡量?
1. 上班出行强度指数:
202220232021
我们认为讨论节后开工强弱需要区分行业,建筑业、工业和服务业,开复工特点不同。对于非建筑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开复工,可以通过城市通勤情况来衡量。
市内人员流动超过前两年。我们在此前报告《春节消费对2023消费复苏有何指示意义?》中已经指出,疫情过峰后,自驾出行恢复情况要好于公共交通。在市内人员流动方面,我们同样能发现这一规律。节后的人口加权百城拥堵指数已经达到2019年以来最高水平,但29城地铁客运量仍低于2019年,如图1和2。不论自驾还是公共交通,市内人员流动都已经明显超过前两年水平。
但总人口流动的复苏并不意味着复工返岗超过前两年,还需单独拆解出通勤需求。市内人员流动既包含通勤,又包含其他出行,不能据此判断复工返岗超过前两年。我们可以考虑借助百度迁徙的市内上班出行强度指数,拆解出通勤需求。该指数包含大约360个城市的上班出行强度指数,我们对不同城市按照人口规模赋予权重后加总,大致可以得到全国层面的上班出行强度指数。
上班出行强度指数:202220232021。整体来看,全国层面的上班出行强度指数已经超过2022年,但仍然略低于2021年,如图3。以节后15天来看(正月初一到十五),比2021年低3.4%左右。
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等人口流入地区的开工情况较差,说明春运返岗不足是制约开工的主要条件。由于大多地区上班出行强度均低于2021年,我们可以根据相比2021年的上班出行强度缺口,来横向比较各地区的节后开工情况。分地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上班出行强度恢复较差,仅相当于2021年的93.7%,其他地区都接近100%。分能级城市来看,恢复情况:一线二线三线及以下,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已经恢复至2021年的99.3%,一线城市仅恢复至86.3%。人口流入地区的上班出行强度恢复情况弱于人口流出地区,原因之一是2021年由于就地过年,节后人口流入地区的开工较好,即在“2023年/2021年”时,分母更大。但这无法解释全部差距。人口流入地区的开复工恢复情况弱于人口流出地区,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今年春运返岗偏慢,导致更依赖春运返岗人口的东部地区、一二线城市复工节奏偏慢。
以百度迁徙指数来看,今年春运节后返岗强度不及预期。我们以百度迁徙指数在春节后15天相比节前15天的增幅来衡量返岗强度。考虑到今年由于12月末疫情达峰,存在部分流动人口在春运开始前就提前返乡的情况,今年这一增幅理应显著高于前几年,即节后返岗和节前返乡的迁徙指数差距应该是近几年以来最高水平。但实际上,今年节后15天的迁徙指数比节前15天高27.6%,这一增幅高于2022、2019年,但低于2021年,这说明节后返岗并没有达到应有强度。
从工业数据来看,今年节后开工率也弱于往年。
公路货运较去年同期仍有20%左右的缺口。截至正月十七,节后17天整车货运物流均值为47.41,而2022和2021年同期分别为59.48和54.72,今年相比去年仍有20%的缺口。
从重点工业行业来看,汽车开工率低于2021和2019,但高于2022;涤纶长丝下游织机开工率低于2019-2022年(2020除外)。
2. 基建和房建项目开工率低于前两年
建筑业(包括基建+房建)开工弱于前两年。根据百年建筑网在节后对上万个建筑工程项目的调研,正月初十样本项目开复工率为10.5%,正月十七为38.4%,均低于2021和2022年同期。人员返岗较慢是建筑业开工弱的主要原因。上述调研显示,今年正月十七样本项目的劳务到位率仅为43.3%,而2021和2022年分别为48.7%和60.2%,人员返岗较前两年仍有一定差距,如图10。
节后建筑建材相关行业开工率较低,也能佐证上述判断。水泥是基建和房建领域都需要的材料,节后一周的水泥需求明显弱于前两年。正月十三,全国水泥发运率为11.56%,低于前两年同期的14.56%和17.02%。石油沥青是道路基建的主要材料,正月十一,石油沥青装置开工率仅为22.6%,是近五年同期最低水平;正月十八,提高至31.2%,高于去年,但仍低于2021年。
3. 不用担心春节后开工偏弱
春节后一般会出现开工弱于消费的“跷跷板效应”,但疫情期间有所弱化。通常春节后,生产端的恢复会受到劳动力返岗的限制,呈现渐进式复工的特点,在此期间,消费通常强于生产。但此前两年中,由于消费场景受到疫情压制,而在“就地过年”倡导下生产复工较快,因此春节后消费强、开工弱的“跷跷板效应”并不明显。
春运规模大幅增长必然影响节后复工。今年春节正好处于疫情过峰后的恢复期,居民消费场景打开后,消费复苏超过前两年。国税总局增值税发票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12.2%,比2019年同期年均增长12.4%。同时迎来了疫情三年后第一次大规模春运,春运前30天总规模较2022年增长55%,较2021年翻一倍多。大规模春运必然会影响节后复工。
但开工偏慢只是暂时现象,主要原因是劳动力返岗的约束,并非来自于需求不足,一般在元宵节后会迎来第二个春运高峰,开工也会随之加快。更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复苏的节奏,当前决定经济复苏斜率的仍然是需求端而非供给端。汽车、住房等大宗商品消费在春节期间并不乐观,既有汽车优惠政策透支的影响,但也说明了消费复苏并非一蹴而就。
4. 风险提示
(1)百度迁徙数据受用户数量影响,可能与总体情况有所出入;
(2)元宵节后开工仍然不及预期;
(3)消费复苏偏慢,需求改善缓慢。
报告信息
证券研究报告:如何衡量节后开工的强弱?
研报撰写人员:芦哲(S0120521070001,首席宏观经济学家);占烁(S0120122070060,联系人)
对外发布时间:2023年2月9日
报告发布机构:德邦证券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