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集大成的代表,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度、文化品格、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中小学戏曲需要系统性、阶梯式地有效传承,桂林市中小学历经十五年进行“戏曲进校园”传承工作,通过戏曲教学研讨、社团活动、艺术展演等实践活动不断进行改革和探索,构建以“立德树人”目标为导向的“体系化、融合化和创新化”戏曲传承“三化”机制。桂林市中小学“戏曲进校园”传承形成“学科专家+教研员+首席教师+协同教师”的逐级递进、相互协同的路径,建构“3+36+N”成果推广应用研修模式,提升了桂林市中小学生的戏曲素养和审美素养,着力构建戏曲育人生态圈。
戏曲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借鉴吸收诗词、绘画、舞蹈、武术等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给广大的桂林市中小学教师提供戏曲教学的帮助,更好地传承戏曲知识和提升戏曲教学技能,更全面更有效地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桂林市戏曲教学团队开展了多学科融合教学实践,如从语文教材里选择不同风格的古诗词与戏曲音乐元素进行融合,创编古诗词戏歌;用古诗词戏歌的音乐来创编戏曲操,并在不断教学实践中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总结出“双谱共读”、“拼字拖腔”等戏曲综合教学方法,构建“模仿-内化-创新”教学模式。
“桂林市戏曲教学研究工作室”融合各学科相关传统文化为三个学段创编了跨学段多学科的“戏曲进校园”系列读本,用戏曲元素创编了戏歌,作为音乐教学的补充和社团课程教材,同时制作好“文本-视频- 案例”三位一体的教学资源,为“戏曲进校园”提供教学案例,建设特色网站上传相关教学资源和精彩课例,面向桂林市17个县区500余所中小学进行全员交流学习。“桂林市戏曲教学研究工作室”负责人周颖老师执教的《如戏似歌—梨花颂》荣获全国湘版教材高中优质课比赛获得一等奖,相关成果在广东省、吉林省、山东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高校和中小学进行推广交流,深受好评。
桂林市中小学“戏曲进校园”以创新性传承为突破,每年举办的“桂林市中小学戏曲大赛”和校园文化节课本剧等展演活动,展演活动以爱国主义和先进文化为题材,吸收传统戏曲和广西地方戏曲音乐元素,进行师生集体创编戏曲课本剧,开创具有桂林特色的戏曲传承发展的新局面。桂林市中山中学1937年抗战时期创建了师生戏剧社“中山剧社”,为桂林的抗战宣传作出了贡献。为延续桂林抗战文化精神,“中山剧社”吸收传统戏曲和广西地方戏曲音乐元素,创作了《中山剧社》和《新青年》等戏曲课本剧;桂林市翠竹小学构建硬件“六个一”、软件“八个一”和“五融合”的“685模式”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抓实教学改革、聚焦“以美育人”,结合桂林红色抗战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编现代少儿彩调剧《走向延安》,讲述儿童抗战救亡剧团在桂林沦陷前由“桂林八办”党的地下交通员护送撤离并转赴延安的真实故事,并创编反映勤学善思良好校风的少儿彩调歌舞《翠竹新韵》。桂林市大河中心校打造桂林地方戏曲特色育人的校园文化,将中华24节气与桂林地方戏曲文化相结合,创编桂林地方戏曲校本教材,以桂林地方戏曲为体裁的戏曲小品小放牛》和《大树下小梦想》,全面推广传承桂林地方戏曲文化。这些学校均获得“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以点带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的传承与普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桂林市“戏曲进校园”传承在学科融合、教学改革、教材体系建设、艺术实践、辐射推广、营造社会氛围等方面成效明显,举措突出,全面提升桂林市美育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文/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甘群;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