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14日,欧洲议会以340票赞成、279票反对、21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了欧委会和欧洲理事会达成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这意味着欧洲将在2035年停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
禁售燃油车本质上是一个涉及能源、制造业、供应链、交通体系、基础设施等的系统性问题。在从燃油车向电动车切换的过程中,上述产业链、特别是汽车产业链将面临深度重塑,这也意味着产业资源和利益的再分配。
毫无疑问,在欧洲对“禁燃”时间表一锤定音后,那些持续发力电动车的企业会最先受益。法令通过当天,特斯拉股价逆势飙涨超7.5%,市值暴涨3100亿元人民币。往更长远看,欧洲“禁燃”协议的确立,或将加速产业内部大变革,使汽车巨头在世界汽车舞台上座次排名发生更替。同时,欧洲的这次重大调整,还可能改变全球主要汽车制造国的策略。
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和车企而言,欧洲的全面“禁燃”,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目前,已有比亚迪(行情002594,诊股)、上汽、长城、吉利、岚图、蔚来等车企瞄准欧洲市场机遇,加速旗下汽车产品出海;以宁德时代(行情300750,诊股)、蜂巢能源、国轩高科(行情002074,诊股)为代表的动力电池企业,也纷纷在欧洲建厂,加速国际化进程。应该说,在电动化、智能化的产业竞争中,中国汽车产业链不仅实现了自主化,更实现了领行业之先。
当然,欧洲全面“禁燃”蕴藏的挑战也不容忽视。欧洲力推能源转型,不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能源危机,还试图通过战略博弈,成为全球能源秩序重塑的主导者,汽车产业显然成了欧洲在这场博弈中的“重要砝码”。今年1月1日,欧盟正式实施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力图以“碳关税”重夺在汽车工业的主导权。这对有意进军欧洲市场的中国车企而言,无疑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
对中国车企而言,除了要积极把握欧洲全面“禁燃”带来的市场机遇,也需要继续提升本土产业链的竞争优势,降低“碳关税”壁垒影响。同时,在欧洲全面“禁燃”的带动下,必然会有更多跨国车企转向电动化赛道,产业竞争会日趋白热化。如何保持以及用好先发优势,避免被反超,是中国车企要特别重视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