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众期待的“小丑女”因为伪女权和标签化的女性群戏,已经对于《死侍》喜剧风格的拙劣模仿,导致DC宇宙又一次被漫威黑洞吞噬。想突破漫威的复仇者联盟,DC恐怕还得靠蝙蝠侠和超人。想将“小丑女”打造成下一个神奇女侠,恐怕需要“伤筋动骨”的大改造才行。
首先,“小丑女”不再被小丑束缚,不再是男性的影子,而有了独立的名字——哈莉·奎因,这是女性身份符号的明确表征。
其次,哈莉·奎因还有了自己的猛禽小队,一个由清一色女性组成的“正义联盟”,而且涵盖了亚裔小孩、黑帮杀手、黑人警察、酒吧歌手,她们从身份地位到性取向都有着明显的少数裔标签。
女性与少数裔元素的碰撞,要么出佳作,要么就是“形迹可疑”的超甜爆米花片,而《哈莉·奎因》显然属于后者。烂番茄新鲜度78%;
IMBD得分6.5,MTC压了及格线60分;没有太多漫画情节的内地影迷给出6.2分。从观众打分和标签化鲜明的元素拼凑来看,《哈莉·奎因》的确是一部毫无野心的商业流水线作品,即便在爆米花电影中也处于中下水平,除了底色靓丽的漫画风格,实在找不出任何亮点,娱乐性也差强人意,用来杀时间都显得有点浪费生命。
要不是片中的哈莉·奎因养了一条叫布鲁斯的鬣狗,估计早就被打不及格了吧!
影片从哈莉·奎因的“单身生活”讲起,小丑女失去了小丑的庇护,被小丑甩掉过后,顿时失去了哥谭黑暗之王的保护,以前的仇人挨着上门找她算账。
而野心勃勃的恶棍罗曼·赛恩尼斯,看中了哈莉独木难支的窘境,要她帮助其找到一颗意义非凡,能够控制哥谭镇经济命脉的钻石。失恋的哈莉,在找寻钻石的过程中,于邪恶和正义之间挣扎不断,意外结识了一帮同她一样的女性们,组成了猛禽小队,反过来对抗罗曼,走出黑暗,投身了光明。
影片有着标准的女性成长主题,骨子里还是女性的身份认同,往更深的地方挖掘就是女性的性别觉醒。哈莉和她的猛禽小队看起来很酷,但却是女性主义的矫枉过正,一场自嗨式的伪女权式表演。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女性主义并非“要去做什么”,而是可以有权选择“不去做”。《哈莉·奎因》失败的地方在于,不断把这群处于社会边缘的女性群体推向必须去反抗男性的暴力运动中,仿佛她们所有的压抑和悲剧都由男性造成。
男女性别的对立被简单的一分为二,粗暴的对立起来,就像那些低级的电影,正义和邪恶的面具总是明晃晃地挂在角色脸上,你一看就能猜到其下一步的行动,直接看穿了他的内心。猛禽小队中,警探蕾妮·蒙托亚被男同事抢了功劳,在几乎全是男性的警局中处处受气,为了寻求正义,她只能离开警局。另外,她的取向也是女性。
女杀手海伦娜·贝尔蒂内利,作为前黑帮大佬的女儿,在复仇中不断定义自己是谁。她复仇前,对着镜子仿佛排练,“你知道我是谁吗”,明确地揭示了她的那种身份困惑,也是对《出租车司机》的“浅表性”戏仿。
卡珊德拉·该隐,一个有着原生家庭问题的亚裔小女孩,她靠偷盗为生,也正是因为她的无心之举引发了故事的危机。
还有金丝雀黛娜·兰斯,她原是罗曼的酒吧驻唱,第一次出现就吟唱着“这是男人的世界”,虽然置身舞台中央,却总是被忽视和埋没。
影片不厌其烦地表现了猛禽小队痛扁男性的场面,但大多数动作场面都“轻飘飘”的,缺乏质感和设计感,完全是一帮男性木头人,等待着或者主动迎上去挨打。作为一部超英动作片,这样的打斗场面显然是不合格的。
而凸显女性的方式,也简单变成了丑化男性。从大反派罗曼、到看似凶狠的雇佣兵、以及男性警察,或者贩卖宠物的男店员,全都面目可憎,猥琐异常。
而罗曼空有操控城市的野心,除了会折磨抓到的女人,展示他变态的酷刑,以及刻意的暴躁狂特征之外,很难再看到他的鲜明特征。看完影片后,你甚至很难再记起这个人物。
当全世界都等着看女版小丑对灭霸时,等来的却是高潮时刻的一枚手榴弹和一记无影脚,草草结尾不说,大反派也确实太低能了。
最令人难以信服的是,连片中那存在感不强的男性厨师,也为了利益背叛哈莉,导致了哈莉的家被炮火炸上了天。男性都是邪恶的化身,女人只有靠女人,抱团取暖,才能走出困境,找回自我。
当女主主义,完全以男性作为“参照物”,简单的非此即彼时,女性的身份认同其实依然是男性视角下的“凝视”之物。女性始终站在“被看”的位置,依附于男性的价值观中,并未独立地呈现出全新的女性身份体系。
你看,就连哈莉饲养的宠物,那条鬣狗也有一个“布鲁斯”这样讽刺意味明显的名字,全片对于女性身份的塑造,也只能停留在如此肤浅的地步了。
最后,哈莉的塑造也没有脱离第一部,从“小丑女”变身哈莉·奎因的人物弧光实在难以恭维,从造型、性格,以及价值观上来说,除了“失恋”,其他真没看出改变。
这对于DC,以及女性主义来说,都显得无比讽刺。难道非要逼着DC拍一部《蝙蝠女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