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艺考,除了“最美艺考生”外,艺术和文化的博弈一直以来都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近日,“上海戏剧学院要求明年表演系考生高考须达一本线”的新闻引发了不小的讨论。这背后是对于如今娱乐圈“遍地九漏鱼”的不满,但提高表演系文化课分数线,娱乐圈就再无“绝望的文盲”了吗?
“绝望的文盲”勇闯娱乐圈
2023年的开年第一热词莫过于“绝望的文盲”,特指一些在娱乐圈活跃的艺人文化水平堪忧,经常出现脑袋空空,剧本读不明白、角色无法理解等问题。
其实一直以来这个现象都存在,只不过当类似的事件发生在顶流身上时,舆论就指数倍放大。
2023年春节档,当红顶流王一博参演电影《无名》,并在其中担任关键角色与影帝梁朝伟对戏。对于王一博的演技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在路演中,王一博的表现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
在路演中有观众向王一博提出“对作品和角色有什么感悟”,“想对饰演的角色说什么”,“角色最难捕捉的点是什么”等问题时,作为一个演员他竟然一问三不知,让围观者大跌眼镜。与此同时也有网友梳理出了王一博出道之后的各种“九漏鱼”行为,比如“到此一游”只会写“一”,把湖南认作是“市”等。
还有明星在被问到:“吴刚、嫦娥、玉兔你会选择哪个一起去月球?”艺人回答:“吴刚老师吧,因为我看过他的戏,觉得他的戏很好。”记者尴尬地说:“其实我们说的是,月球上砍树的吴刚。”艺人一脸懵地反问:“砍树的?”
这些案例是目前娱乐圈的一个缩影。
在“出名要趁早”的氛围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将“逐梦演艺圈”视作自己的人生理想,过早地放弃学业投身于演艺圈。比如被称为演艺经纪第一股的乐华娱乐就因艺人学历普遍较低备受争议,其中不乏初中尚未毕业的艺人。
一面是普遍亮红灯的文化水平,另一面则是日进斗金的名利场佼佼者,演艺圈被塑造成了一个零门槛地带,似乎在这里文化水平并不重要,运气和外貌才是敲门砖。
上戏艺考要达一本线?系误读
演艺圈的从业标准究竟是怎样的?艺术和文化又该维持怎样的平衡?这些问题在艺考制度的不断变化中也可见一斑。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高考制度中,艺考类考生的文化课分数都相对较低,此举的出发点是希望吸纳更多在艺术类上有天赋的学生,也符合“术业有专攻”的特点。但是这种制度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一些艺术素养不高,临阵磨枪的学生圆梦大学的捷径,“艺考”一 度等同于“易考”。
据统计,2002年全国3.2万人报名参加艺考,597所高校开设艺术类专业,然而2013年,全国报名参加艺考考生100万有余,1679所高校招收艺术专业学生。12年间30多倍考生数量增长1000余所高校增开艺术类专业。
但事实上,演艺工作并非一个对文化水平毫无要求的工种,无论是演戏还是主持,都需要从业者有较高的理解能力与极强的学习能力。文化课是综合素质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决定艺术生素质的重要指标。艺考不应该再是一种投机的制度,而应该真正选拔适合这个行业的人。
艺考制度改革也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
2月19日,相关媒体消息显示,今年上戏提高了对表演系考生的高考成绩要求,考生必须达到所在各省普通一本分数线的70%;而明年,根据教育部的艺考新政,则要达到100%。该新闻无异于一颗深水炸弹引发全网关注,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首。
文凭不等于文化,但演员一定不能是文盲
艺考文化课分数线提高并不意味着演艺圈也开始迷恋文凭,或者说设置学历门槛。要知道,和其他行业不同,演艺行业的准入具有偶然性。所以无论是大众对于“绝望的文盲”的嘲讽,还是艺术院校提高文化课门槛,本质上都是希望让乱象频出的演艺行业回归本质,让每一位艺人和明星拥有对行业最起码的尊重。
正如央视评论中所说的那样:“文盲”演员们备受嘲讽,根源不过是观众看不到他们对表演的敬畏和用心。剧本都没有读明白、要演的人物都没想明白,就把一部作品演完了。《演员的自我修养》,重点在于“修养”,而非“自我”。这修养不仅涉及外在的术法,也关乎内在的心法——了解自己的水平,尊重自己的职业,始终带着对表演的敬畏心。(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