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2月3日晚,美国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一列货运列车途经俄亥俄州东巴勒斯坦镇时因机械故障发生事故。事故造成该列车50节车厢脱轨或损坏,20节运载危险品的车厢中11节脱轨。“为了避免爆炸发生”,当地应急部门6日对车载有毒化学品氯乙烯进行“受控释放”操作,导致方圆数公里内大量居民因爆炸威胁而紧急疏散,几日后该疏散令被解除。
事发当时,美国媒体并未第一时间关注。随着社交媒体上传出越来越多的“毒云”“死鸡”“彩虹水”等照片和视频,甚至将“ 切尔诺贝利2.0 ”推上“推特热搜”,美媒才加大 对此事的报道 。而美国官方的处理也成为此次事故的争议焦点,其中不少回应被当地民众批为“不可信”。
泄露事故所引发的争议,远未结束。在美国内外,许多人仍不确定泄露事故到底多严重?应急部门进行“受控释放”的操作真的合理吗?“死鸡”和头疼现象,到底怎么回事?这些问题在两周后依然没有答案。
科普作者、化工企业高管鲁超近日接受观察者网专访,从化学角度解读了俄亥俄泄露事故的相关疑问,并提出自己对美国有关部门行为的看法。
以下为采访实录:
观察者网:美国环保局在俄亥俄火车脱轨泄露事故发一周以后才公布所涉化学物质的名单。您可否对这些化学物质做简单介绍?
鲁超:我看了一下名单,主要是氯乙烯和聚氯乙烯,这两个是最多的。氯乙烯就是用来做聚氯乙烯的,所以我们一般把氯乙烯叫单体聚氯乙烯,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一种塑料,但它毕竟是含氯的,所以它主要是用于建筑上的管道等设备,还有一些包装等等。
除此以外,泄露的名单里面还有丙二醇;这个是用来做复合材料的,相对来讲毒性小一点。还有二甘醇,它是做溶剂的,毒性是比较大的。还有一些聚丙二醇,还有丙烯酸丁酯也是有一定毒性的。丙烯酸丁酯主要是用来做聚合的,用于涂料、粘合剂、密封胶等等。
观察者网:对于人体和周边的自然环境来说,这些化学物质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鲁超:泄露最多的是氯乙烯。氯乙烯在历史上引起过一种病,就叫“氯乙烯病”。我们日常生活中不会接触到氯乙烯,它主要会出现在氯碱工厂里面。在 1974 年以前,美国氯碱工厂里面的工人因为会经常接触到浓度比较高的氯乙烯,最终得了“氯乙烯病”,症状是肢端骨溶解,还有一种现象叫雷诺氏现象, 会对皮肤产生很严重的伤害。
除此之外,氯乙烯还会导致肝中毒,工人的肝脏受到损伤,也会导致恶性肿瘤。我们也是在不断吸取教训。据文献称,现在工人允许接触氯乙烯的上限是:8 小时以内,员工不得接入平均浓度大于 1 ppm 的氯乙烯;在不超过 15 分钟的时间内,员工不得接触平均浓度大于 5 ppm 的氯乙烯。这次泄露的是液态的氯乙烯;文献显示,任何员工都不得直接接触液态氯乙烯。
氯乙烯的对人体的伤害还是挺大的。除了这次泄露以外,历史上包括加拿大、德国等国也都发生过类似事件。火车出轨导致氯乙烯的泄露,确实对附近一些居民造成影响。这些事件也证实接触氯乙烯还带来遗传毒性的效应(注:指会破坏细胞内遗传物质完整性的物理或化学因子,若影响生殖细胞,变异会传给后代)。
名录里面还有二甘醇,在历史上也是比较臭名昭著的。1937年,美国发生了一起“磺胺酏剂”事件,当时有人并未使用丙二醇或者甘油作为磺胺酏剂的溶剂,而是使用了二甘醇,因为二甘醇更便宜,有人就冒充使用了它,结果最终导致 107人死亡。这个事件也催生了美国的《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以后就禁止用二甘醇。类似二甘醇引发死亡的事件在其他国家也曾经发生过,总共已造成数千人死亡。所以这也是比较危险的一种物质。
还有就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丁酯毒性没有前两种那么强,但是它也是有低急性毒性的。
观察者网:为了避免爆炸,俄亥俄官员选择就地焚烧泄露的氯乙烯;他们称这是唯一的处理方法。是这样的吗?
鲁超:虽然我没去现场、具体情况我们也不是非常清楚,但根据一些公开信息推断,我不是很认同这种说法。我们相信他们可能在处理的时候是基于更多的考虑,但从现场的图片来看,当时泄露含有很多液体的残留物,后来他们确实是把残留的液体倒到了一个坑道里面进行燃烧;但我觉得,既然他们能够把液体倒到一个坑道里,首先应该做的是倒罐作业,应该用泵把这些残留的液体抽到罐子里面封装处理。
这种直接焚烧,就有点像一个大型的、极度危险的危废垃圾焚烧现场,可能会产生很多剧毒的化学物质,我不是很认可这个决定。我看到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这个事情。其实,如果氯乙烯的量不是特别大,经过足够长的时间,是可以让太阳解决问题的,通过光解把它降解掉,产生的后续毒性也是比较有限的。
就这次的情况,我觉得比较负责任的处理方法,应该是先把残留的液体倒到罐子里面集中进行更专业的处理,残留的氯乙烯可以通过吸附剂先吸附掉,再经过足够长的光解把它消耗掉。这可能是一个比较理想的方式。至于当地为什么选择焚烧,坦白说我不是很理解,可能他们有其他考虑。
观察者网:焚烧氯乙烯后,会产生什么样的化学物质,对人体和环境有何影响?
鲁超:这也是大家讨论的一个焦点。有些比较乐观的人说氯乙烯就是碳、氢和氯三种元素组成的,彻底燃烧以后,应该就生成水、二氧化碳和氯化氢了。这样最多也就造成一点酸雨,因为氯化氢就是盐酸。
我想说,这太乐观了,因为这一看法基于的是“彻底燃烧”这一前提假设,但现实中其实是不太可能的。
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它有可能产生光气。光气是一种剧毒的化学武器,一战期间交战双方都大规模使用过,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也使用过这些化学武器。但光气毕竟不是很稳定,在大自然和水的作用下可能很快就降解掉了,我不是很担心。
真正需要担心的是,氯乙烯燃烧后会产生另外两种化学物质,一个叫多氯联苯,是一种类二噁英的物质,还有一个就是二噁英本身。多氯联苯在历史上也曾产生过极大公害,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脂溶性,可以溶解到我们的脂肪等处,还会沿着食物链逐步累积;我们吃下去的动物肉里面,可能会有这些东西,最后到我们人体里面的时候已经是十倍甚至上百倍浓度了。此外,它的稳定性也特别强,在土壤里面的半衰期有是9 年到 12 年,所以是一种很危险的东西。
历史上曾发生过一起“米糠油中毒事件”,又称为多氯联苯中毒事件,也是世界八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1968 年,日本几十万只鸡突然全死了,调查初期以为是饲料中毒,就没有去追究;但过了几个月以后,开始出现大批患者,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症状。到了 1977 年的时候,一共死亡好几万人。中国台湾省当时也发生过类似的悲剧,叫做台湾油症事件。
多氯联苯在 2001年以后就被列入了 12 种受控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之一,是比较危险的一种物质(注:据研究,多氯联苯可能会造成免疫系统、生殖器毒性、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问题)。多氯联苯还会转化成二噁英,这个我们可能比较熟悉了,以前多起事件中都会听到这种物质。
我刚才讲到美国人这样做,相当于是一个大型的危险垃圾焚烧现场。我们现在的国标对危险废物处理以及生活垃圾的焚烧处理,也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及非常严格的标准。比如,中国生活垃圾焚烧排放的二噁英不能超过0.1 纳克每立方米,参照的是日本标准的,所以比较严格。
这次美国这样做会产生多少二噁英,我们只能根据图片上的情况来推断,毕竟不在现场。但据文献在不同温度下的燃烧物分析,这次可能产生每立方米500纳克到4500纳克,应该是极大超标的。这次相当于出现了很多的危险废物,他们选择了焚烧,排放远远超过我们的国标,我相信也肯定超过美国的国标(注:每立方米0.2 纳克)。
观察者网:目前来看,大部分关注都限于对俄亥俄这一个镇的影响。您认为泄露事故的影响实际上有多广?
鲁超:这一点,现在还真的不好说。因为泄露的分量说多不多,但说少也不少,泄露的氯乙烯量级大概是 380 吨左右。对于其潜在影响范围,涉及的因素还很多,不光是化学因素,可能还涉及到天气、气候、甚至地理上风的走向等等,或许通过西风带往东吹。
即便是在彻底焚烧的假设下,也会产生极大量的氯化氢,肯定会导致酸雨的。位于下风处的居民们,可能都要注意一下。
观察者网:一些当地人士,包括俄亥俄州参议员J·D·万斯(J D Vance),近日发布的视频显示,轻轻搅动河床,就会浮出一层类似油渍的物质。我们显然无法开展现场测试;不过,以我们当前所知信息,这可能是什么?
鲁超:这些视频显示,水上浮出呈彩虹颜色的一层物质。但我们因为不在现场,没办法测试这个物质;另外,也无法考证视频的准确性。假如说,视频是真的,漂在水上的一般是一些不太容易溶于水的物质。我们刚才讲的含氯的化学物质和一些酯类的物质,应该都是符合条件的。
但不管怎么样,如果河床真的是这个样子,这些油会对河水产生像油封一样的效果,导致没有足够的氧气进入水体里面,可能会导致鱼类缺氧死亡。
就水质来说,如果是一些含氯物质,肯定会带来长期影响,因为它的稳定性很强,对环境和人体负面影响都比较大,还可能产生生物累积效应。如果这是一些酯类的物质,相对比较容易降解,因为酯类物质都是可以被水解的。所以,我觉得还是要进行现场的检测。
观察者网:当地社交媒体上最近传出各种各样的宠物、动物死亡报道,有当地群众还表示自己感到各种各样的不适,包括头疼、眼鼻不适等等。对此,多家美媒引用了俄亥俄州卫生局长布鲁斯·范德霍夫(Bruce Vanderhoff)的说法;他一方面称VOC等气体低浓度也能造成身体不适,接下来又称当地环境监测结果显示这些情况并非源自空气中的任何物质,并将相关报道归纳为“个例”。您对他的说法怎么看?根据事故情况,如何解释动物死亡和当地群众感觉不适的报道?
鲁超:我觉得泄露事故肯定是一起比较严重的事件,肯定是要尽量谨慎一点的。因为我们不在现场,当地的一些情况也不是很了解,如果真的做了环境监测,应该会有更详细的数据去支持他的结论。这次泄露包括一些含氯物质,确确实实对人体是会有一些影响,比如造成头疼、眼鼻不适。
此外,在当地民众眼里,离自己这么近的地方发生了化学物质燃烧,而且看到巨大黑烟,肯定会产生一些心理影响。总体来讲,我觉得还要再多观察一下。首先是美国政府还是要更加公开透明,如果真的做了环境监测,一定要把这些数据及时公开。外界也可以基于这些数据进行更好的判断,否则也很难进行更多解读了。
观察者网:您之前提到了日本之前发生过的多氯联苯中毒事件,一开始出现几十万只鸡死亡。这次很多当地居民也反应,发现自己的鸡突然死了;可不可能是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鲁超:这个是值得担心的。这种燃烧肯定会产生极大量的多氯联苯和二噁英,你的观点是很对的。
俄亥俄是美国农业非常发达的一个地方的,牧场比较多。这些动物确实需要关注。我刚刚讲的多氯联苯,它会在动物的体内产生生物累积,如果人类吃下去,就会摄入动物体内的污染物,这是值得注意的。
观察者网:就周边民众普遍反应的“异味”,俄亥俄环保局解释为,事故所涉及的化学物质即便在“无害”浓度也可能被人类嗅觉感应到。这可能是哪些化学物质?如果当地民众持续感觉到并吸进“无害浓度”的化学物质,对身体有何影响?
鲁超:我觉得还是要公开透明一点,要在当地做空气监测,把数据列出来,否则很难确定异味的具体来源。很多的化学物质都是有味道的,这次泄露包括一些醇类的物质,还有一些酯类的物质,如果他们不焚烧,这些醇类物质和酯类物质也会是有味道的。醇类类似于酒精这种味道,有一种特殊的香气,酯类也会有一些特殊的微香气,它们都是有味道的;焚烧完以后,还会产生一些剧毒的物质,也是会有味道的。
可惜,我们看不到具体数据。至于环保局,他们说无害的浓度也可能被人类嗅觉感应到,这句话本身是对的,因为人类的嗅觉是比较敏感的,有时候虽然是还没有达到有害浓度,我们也可以把它闻出来。但是具体有害的浓度是多少,还是要把数据公开一下,要不然没办法分析。
观察者网:据美国环保局透露,有微量丙烯酸丁酯摄入俄亥俄河;据俄亥俄官方信息,截至2月17日,它的浓度已降至3 ppb。因此,美国环保局表示水源本质上没有问题,但是也会与下游政府协调取水时间。水源是否确实没问题?
鲁超:有数据,就比较方便分析了。3 ppb,我觉得应该是没有啥问题,因为ppb就是10亿分之1,这个级别很低了。据科学实验,丙烯酸丁酯的毒性,对大鼠的 LD50(注:半数致死量,即对50%试验体致死的剂量)是每千克体重3000多毫克,所以还是需要比较多的物质才会对人体产生毒性的。
当然,不是说低于LD50值就好的,有毒的物质肯定是越少越好,不过如果真的是3 ppb,应该是问题不大的。
观察者网:应美国相关法律,涉事的诺福克南方铁路公司负责在美国环保局监督下自费进行环境污染物检测。具体来说,也不是铁路公司自己进行,而是再分包给毒物学和环境卫生中心(CTEH)进行监测、修复等工作。这一情况遭到一些居民和评论人士的质疑,认为由制造事故的公司负责发掘问题的严重性不合适。据您所知,出现类似事故时,其他地区是如何处理相关后续工作的?
鲁超:这似乎有一点自己又做球员、又做裁判的意思。在中国肯定是环保局来处理,进行监测和善后工作的。显然,两国政治体制和制度不一样,我对于政策相关的细节话题不完全了解,也不太好评论太多。
观察者网:据美国环保局公布的最新的文件,CTEH公司表示自己目前还没有进行任何的土壤清除工作。这一点也遭到了当地的居民质疑,认为污染物可能渗透到土壤里,应该要做清除工作。
鲁超:我觉得最理想的肯定是要做土壤清除的。刚才讲了,泄露很多含氯的物质不可能完全都飘到空气中,即使飘到空气里面,也有可能会被雨水冲下来。负责任的做法肯定要把燃烧处隔离起来,并将附近一定范围内封闭起来,因为涉及的化学物质的分量还是比较大的。
观察者网:类似化学泄露事件,全球各地时有发生,包括中国。总体而言,相较中国的一贯处理方式,美国的处理方式有何区别,如何评价?美国未来从法规、应急处理和信息公开方面,应该做哪些改进?
鲁超:如你所讲,这确实全球各地都有发生,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中国,由于化学工业也在发展,当然还存在很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以也会存在类似的事件,也不能整体来说谁好谁不好。
有些人将此事与河北张家口11.28事故做对比。首先,泄漏量不是一个量级。2018张家口事件泄漏量约为5.6吨,而俄亥俄这次的量大约是300多吨。处置方式也不一样,张家口首先是扑灭了火情,大量喷水并抽走污水,最大程度避免了氯乙烯气体的扩散,然后进行了物理吸附。最后,张家口事件发生后,对12名企业人员追究了刑事责任,另对15名企业人员和13名地方政府人员进行党纪政纪处分,还是有一定警示作用的。但俄亥俄的情况,我们不是很了解。
其实,俄亥俄本来可以处理得更好,却采用了直接点燃,非常可能造成较大范围的二次污染。这起事件倒是让我挺惊讶的,为什么一把火把它给烧掉了,有点简单粗暴;可能他们有自己的考虑,我们不了解所有情况,也不太好评价太多。但有一点:作为局外人,我们还是希望信息更加的公开、更加的透明,这样虽然不在现场,也可以更好的做一些判断。
我相信有很多专家也在关注这些事件,可以更好地发挥网络的作用,可以全球群策群力,帮助当地居民进行更好的应对,以及帮助当地部门和涉事单位进行应急处理。毕竟美国还是世界第一强国,他们当地的应急处理本应该做得很好。我们还需要继续观察,让子弹多飞一会儿,看看他们究竟是从哪些方面能做得很好。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