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给课本挑错,新教材真的改了”,这则新闻让不少人心头一暖。原来,浙江一名小学生预习课文时发现寓言《鹿角和鹿腿》的配图与内容实际不符,去信出版社反映。没想到,出版社不仅当即邮件回复,还重新换了配图。
孩子敢于挑错、机构及时改错,而类似的“双向奔赴”还真不少。去趟天文馆,看出展馆把火箭分离顺序搞错了;翻开英语课本,发现某配图张冠李戴,将食蚜蝇误作为蜜蜂;精读语文课本,琢磨出其中“水被蒸干了”与“蹚过九十九条大河”的逻辑跳脱……孩子们的质疑没有被当成“无理抬杠”或“闹着玩儿”,而是得到了认认真真对待。这样的积极互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是一、二是二”的严谨,更有对孩子们求知求真精神的尊重与呵护。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对成长中的个体而言,好奇心会牵引他们去认识世界、触摸生活,不断拓展知识的边界和思维的眼界。对社会发展来说,富有质疑精神的孩子,也是推动时代进步的财富。学生时期,恰是一个人好奇心最为旺盛又最为脆弱的时候。若引导得当,他们就会受到极大鼓舞,反之,很可能就此偃旗息鼓。曾有一幅讽刺漫画颇为生动,一群孩子起初脑袋都是千奇百怪的形状,里面装满各种问题,可到了后来,问题不见了,脑袋全都成了一个规规矩矩的模样。必须承认,社会上、校园里,确实存在单向给孩子灌输知识,应试第一、标准答案第一的风气。不少本该处处探究的“小脑瓜”,逐渐退化为“被动的答案复印机”,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让孩子们敢发问、愿发问、多发问,依托的还有整个社会的培育。放眼世界,很多发达国家都将培养批判性思维作为创新教育的重要议题。美国英才教育计划还专门设置训练课,就是教孩子怎么“挑错”。就我国来看,《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也有明确要求,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真正将这些教育理念、教学要求落到实处,融入到每一个社会场景,培养孩子们的洞察力,呵护好他们的好奇心,也是为未来中国积蓄更多创造力。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汤华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