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闵行区副区长刘艳 受访者供图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明确提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如何从根本上落实好“双减”,一直广受社会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闵行区副区长刘艳认为,“双减”要标本兼治,不仅要从标上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规范校外培训负担,更要从本上回归学校、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加强中小学校课后服务,是从根本上落实“双减”的重要途径与载体。
她说,目前各省市已积极行动起来,一些省市作为“双减”试点区域,已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全覆盖,并在课后服务管理、素质教育活动、校外力量引进等方面形成了一些普遍做法、特色做法或典型经验。但是,在推进课后服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刘艳在提案《关于“双减”背景下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建议》中,详细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一是课后服务内容单一,缺乏灵活性。课后服务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学校课程资源、教师资源有限,课后服务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不足,多数学校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课后服务的课程安排和服务选择,无法很好满足短期需要。部分省市课外服务实施“一刀切”,造成师资配备、场地利用、学生需求间的矛盾,学校服务的自主性、统筹性亦显不足,课后服务覆盖率离政策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教师工作负担加重,参与动力不足。教师工作量加大、工作时间过长、积极性不够,相关权益得不到保障。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47.2%的教师每周纯工作时间超过40小时,60.3%的教师认为课后服务后工作量加大,70.9%的教师呼吁减轻非教学负担。12.7%的学校反映,课后服务教师补贴没有任何经费保障,19.5%的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未收到报酬。
三是课后服务资金投入单一,课后服务补贴主要用于人员经费发放,无法满足多元课后服务的综合需要;校外资源利用机制尚不健全,利用率偏低;且校外资源还存在资源不足、利用成本偏高等问题。
四是教育价值观偏差,家长焦虑缓解有限。社会较为普遍存在教育期望值较高问题,家长对学生课业成绩期待的焦虑依然维持一个较高位置。《全国“双减”成效调查报告》显示,91.2%的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取得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30.2%的家长不愿意孩子上职业学校,50%以上的学生认为家长期望太高是学习压力的最大来源。
针对上述问题,刘艳委员提出了5条建议:
1、多措并举,丰富课后服务内容与形式。充分挖掘学校特色课程资源,进一步丰富德育、科技、劳动教育等目前相对偏少的内容,开设社团、拓展活动,让感兴趣的学生都有参加活动的机会。针对不同办学水平、规模与师资的学校,充分整合课程、师资及各类资源,全面提升各省市课后服务的整体水平。
2、引进社会力量,拓展社会服务供给。鼓励学校聘请家长志愿者、退休教师、文体科创艺术专业人士、能工巧匠、“非遗”传承人和社区志愿者等参与,提供专题性、系列性课后服务。发挥少科站、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校外教育单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校外资源在课后服务中的作用,如依托大学生志愿者,直接进入中小学校协助开展课后服务;依托高校专业资源优势,为中小学校开发或开设线上或线下特色课程与活动;整合校园周边社区文体中心、博物馆等场所,不断拓展课后服务空间。
3、强化资源支撑,完善配套保障措施。加强经费保障,给予教师适当补助,为有能力提供个性化课后辅导、特色课程的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深造机会,在专业提升、业务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4、促进家校社协同,构建良好教育生态。各级政府加快建立机构、平台、课程、社会和学校“五位一体”的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大对课后服务及其具体实施细则的宣传力度,确保家长了解课后服务的时段、内容及选择性,提升社会知晓度。
5、加强课后服务督导评估,完善课后服务监管体系。将课后服务纳入义务教育学校绩效考核、办学质量评价、领导班子考核体系,建立课后服务评先评优奖励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课后服务专项绩效工资分配和课程评优、淘汰退出的依据;将课后服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年度监测考核指标;定期组织家长进校观摩课后服务的开展情况,集中采集家长建议,打造更为高质的课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