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化中的家庭教育模式有着巨大的差别。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的认知里,家长与子女之间有着明确的等级,在行为举止上往往不能太亲近。
可另一面,在思想上,却常常认为“听父母的话”是天经地义。这其中多少伴随着对子女独立人格的忽视。西式教育又恰恰相反,在语言和肢体接触方面非常宽松。
有时亲昵的举动可能让我们难以接受。但在思想层面又非常尊重相互独立的原则,长辈对后代的干涉程度,明显不及我们。有位女家长就因为与儿子太亲近受到争议。
女生往往跟父亲关系比较近,而男生则通常和母亲比较好。不过,这也常常成为被别人指指点点的理由。
一位小学生今年九岁了,或许在他的眼中,自己已经是个“大孩子”;作为顶天立地的男生,喜欢展现出自己的力量感。
家长陪同他参加某个培训课程,从图片中其他人的穿着来看,可能跟军训或者拉练相关。活动结束后,这位同学看到妈妈来到现场,高兴地跑过来抱起她。
家长本以为是温馨的画面,谁知道发到网上引来不少批判的声音。争论的焦点就是她“抬腿”的举动。很多人认为,如果只是简单的拥抱,还是可以接受的。
但主动抬起腿来配合儿子“举高高”的情况,就显得过度亲密。家长毕竟是异性,形成了这样的习惯,可能对男生的思想塑造产生不利。
还有人考虑的更加长远:到了中学、大学时期依然保持如此的话,男生真正到了可以谈朋友的年纪,其他女生看到这种互动模式会很反感。
“儿大避母不懂吗”?评论中有许多人反问家长。因为这些评价,这位母亲觉得思想压力有点大,想要删除这一幕,却被学生阻止了。
这位同学还是很通透的,他认为不应该受到外界过多的影响。自己的举动没有什么错,别人不理解就随他们去吧。当然,也有很多人支持这对母子。
“儿大避母”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可是对于九岁的小学生,至于这么苛刻吗?首先,学生没有正式步入青春期,他的思想不像成年人那么复杂,这只是出于开心的举动罢了。
其次,家长的穿衣打扮比较常规,并没有特意引导的倾向,也没有特殊部位的接触。不能因为她比很多家长年轻漂亮,就受到偏见。
家长跟子女之间,到底从什么时候应该学会避嫌?网友们的标准产生了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九岁已经不小了”,当代学生接触的信息非常多,思维往往早熟。
看看一些例子可能就会发现,恰恰是很多人觉得“小学生什么都不懂”,才忽视了正确的教育,导致了不好的后果。
也有家长认为,这种思维属于“草木皆兵”,把简单的现象看得过于严重。家长的举动是否坦坦荡荡,相信学生自己有足够的体会和认知。
总之,对于这位家长抬腿配合学生拥抱的动作,大家呈现不同的评价。笔者认为,每个家庭的氛围和培养方式都不一样。
互联网便捷以后,大家看到了更多人的不同生活。因为这种原因,很多差异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会让一些人在看到与自己不同的世界以后,难以理解和接受。
而这也恰恰是我们的思维中,需要学会改变的地方。在固有的培养体系和家庭教育思维中,问题总是有“唯一的答案”。
许多家长会把“应该”两个字挂在嘴边,发现别的家庭跟自己的相处方式不一样,很容易认为别人没有按照“标准”做事。
就像这位女家长和儿子的举动,可以看得出来,她们之间的关系应该很好。隔着屏幕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快乐。但是在一些人眼里,家长就要“高高在上”,这样“成何体统”。
时代在发展,单一的教育思维和家庭相处模式,也应该学会调整。家长有原则和底线的情况下,外界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看不惯”就过度解读。
【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位家长的做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