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 何宁
不久前,一些90后家长“摆烂式”育儿的视频在网上火了。所谓“摆烂式”育儿,就是孩子哭闹时,家长只是静静地由着娃作妖,你爱咋地咋地,哭累了,自然会停止哭泣。不少家长尝试过这种“摆烂式”育儿后,发现效果显著,孩子果然乖了许多。今天,我们请来教育专家,分析一下这种育儿方式是否真的对孩子的成长有利——
“摆烂式”育儿需要慎重使用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吴冬梅指出,“摆烂式”育儿看上去类似一种亲子互动的方法和技巧,有时候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父母的情绪先稳定下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下的亲子冲突。但长期“摆烂”,家长后续不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这就不是一种好的亲子互动方式,需要结合不同的场景慎重使用。
哭闹是幼儿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吴冬梅说:“在幼儿阶段,受限于语言发展的不成熟,孩子没办法像成人一样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情绪。当事与愿违时,哭闹成为孩子表达的一种常见方式。面对孩子哭闹时,很多家长会从成人的视角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不懂事、不听话,这是家长不清楚孩子年龄特点的一种表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提到,三四岁的幼儿有比较强烈的情绪反应时,能在成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下来,四五岁的幼儿能在成人提醒下逐渐平静下来,五六岁幼儿可以尝试用比较适合的方式表达出来。家长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表达,在孩子发展不同的阶段,给予适当的支持和帮助,寻找激烈情绪背后的原因。
根据孩子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应对
吴冬梅认为,家长要判断孩子哭闹背后真正的需求是什么,根据不同的需求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孩子哭闹常见的情况有:1. 孩子年龄比较小,完全不理解哭闹这种方式是不对的;2. 孩子已经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知道哭闹是不是好的解决办法,但他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只能继续用哭闹的方式,这时孩子心理其实也是难受的;3. 孩子完全知道哭闹是不对的,自己的需求也是不合理的,但他可以通过哭闹来让父母满足他的要求。
针对第一类情况,家长就不能“摆烂”了,在孩子早期出现这种情况时,可以抱着孩子,安抚他的情绪,并告诉他“爸爸妈妈知道你不开心,很难过,但哭闹这种方式是不对的”。针对第二类情况,家长就要分享给孩子一些缓解情绪或者是表达需求的方法,例如“妈妈这里有两种方法,你想不想学一下”“爸爸妈妈在听呢,不着急,你可以和我们说‘我想要XX’”“当你很生气的时候,你可以先扶着墙或者抱着妈妈深呼吸几次,然后再说说你想做什么”,通过这样的办法帮助孩子慢慢地学会正确地表达和调节情绪。针对第三类情况,家长可以先冷静处理,不直接满足孩子的需求,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后,再和孩子进行沟通,例如“可以告诉妈妈三个你想买那个玩具的理由吗?它和家里类似的玩具有什么不同?如果你理由充分,我们可以考虑买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同时也帮助孩子学会如何借助有效的沟通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孩子是渴望被平等对待的。吴冬梅认为,幼儿期,孩子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很多时候孩子哭闹的根本原因是希望与父母平等相处。“家长千万不要先入为主地觉得孩子无理取闹,有时候孩子只是认为家长有的权利,他也应该有”。
“如果家长一直对孩子的哭闹采取冷漠的态度,总是不理不睬,这是对孩子尊严的打击。当孩子的需求不被满足、甚至被冷眼旁观或嘲笑讽刺时,他们会误以为自己‘想要拥有某些东西’是不对的和羞耻的,甚至会被洗脑成‘我不配’,这样很容易引发孩子自卑的心理。”吴冬梅强调。
家长要先平复好情绪再安抚孩子
对于孩子的哭闹,家长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保持克制,尽量冷静。孩子如果在公共场合哭闹撒泼打滚,最好的方式是先带孩子离开,这样不会因为碍于面子和尴尬而影响家长冷静处理。待孩子稍微平静时,家长再跟孩子心平气和地沟通。
第二,陪着孩子,等情绪慢慢过去。孩子哭闹,家长不妨抱着孩子,询问生气的原因。拥抱很重要,这能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温柔地关注和对待,也容易让孩子尽快平静下来。
第三,适当坚持,保持边界和规则。孩子心情平复后,家长要让孩子知道:哪怕他闹得再厉害,也不会得到任何自己想要的东西。任何的哭闹都是很费力的,当孩子知道再怎么哭也没用时,这种得不到强化物的行为也就自然会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