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已挺过最困难时刻”,但经济恢复过程不会是一片坦途。2023,如何看待当前面临的挑战?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金融界推出《启程:百位首席预见2023》特别策划,希望透过专业人士的讲解,给广大投资者带来启发。
本期嘉宾:国金证券(行情600109,诊股)首席经济学家 赵伟
核心观点:
当前影响全球经济的最主要因素集中在“非经济因素”干扰过大,加剧经济波动,经济金融环境极不稳定。
2023年美国整体或核心通胀趋于下行,住房服务价格上半年大概率见顶回落。
2023年稳增长或由中央“加杠杆”主导,“准财政”或成重要支持。“重基建轻地产”、基建投资“新旧兼备”,仍将是稳增长的重要特征。
中性情景下,2023年预计全球出口增速0%、中国份额14.5%,对应中国出口增速或下滑5.6%左右。
财政“加力提效”需赤字、专项债与财政贴息等多重举措优化组合,“宽信用”加码下,结构性货币工具或仍有增量空间、引导资金流入实体。
2023年,国内经济回归常态的过程中,有利资金风险偏好抬升,大环境“利股不利债”;股市或“先价值后成长”,四大利空或导致债市阶段性超调。
产业转型升级、补链强链等紧迫性提升,或带来新一轮产业投资周期。
当前影响全球经济最主要因素集中在“非经济因素”干扰过大
金融界:您认为当前影响全球经济前景的最主要因素有哪些?
赵伟:当前影响全球经济的最主要因素集中在“非经济因素”干扰过大,加剧经济波动,经济金融环境极不稳定,以至大家开始习惯以“乱纪元”描述当下;其中,尤以中国基本面的超常规回落、海外金融环境的超常规收紧,最具代表。
国内而言,疫情影响下流通速度的压降导致经济修复的“天花板效应”,越贴近终端需求越明显。继而出现两个有别正常周期的经济现象:人和物的流动速度受抑制下,经济螺旋式下滑趋势难以阻断;稳增长过程中的被动补库,会使托底效果的弹性、持续性不足。
海外类同,疫情从供需两端推升通胀,同时导致美联储加息启动晚于正常周期1年左右;“赶作业式”加息的强度本就高于常规,“俄乌冲突”下能源通胀压力飙升,倒逼美联储收缩强度进一步升级。过激的加息周期,导致全球经济金融体系稳定性明显下降,对全球经济的“伤害”或也将大于过往。“非经济因素”干扰过大,还引发内外部“长期问题”的短期集中释放,如海外长期资本开支不足下的供需矛盾等,在2023年还将面临更严峻的压力测试。
2023年美国整体或核心通胀趋于下行,住房服务价格上半年大概率见顶回落
金融界:世界范围内整体通胀水平正在快速增长。这种全球性通胀局面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目前的高通胀主要是由什么引起的呢?
赵伟:截止到2022年底,在西方主要经济体中,除日本外,美国、欧元区和英国的通胀率的高点均已经出现。市场对2023年通胀缓和有高度共识,但对通胀的长期中枢水平是多少尚未形成定论。美国整体通胀的拐点也已确立,核心通胀下行过程有反复,中长期通胀预期存在分歧。我们认同2023年美国整体或核心通胀趋于下行,但要提醒的是,等到非核心商品和住房的高基数效应消失后,工资主导的非住房核心服务价格决定了通胀压力仍将存在。
目前的高通胀格局是疫情、供应链矛盾、劳动力供应、海外货币超发的综合结果。美国核心通胀中最顽固的部分是核心服务价格,核心服务包含住房服务、主要是房租,和非住房服务两大类。住房服务价格受美联储维持“足够紧缩”的政策立场影响,2023年上半年大概率见顶回落。非住房服务价格主要受劳动力成本上行的影响,涉及面更广,粘性更强,决定了美国通胀的趋势和波动的中枢。美国经验也显示,通胀的中期趋势取决于工资,工资又取决于失业缺口。2010年是美国“人口红利”的顶峰,回落的过程将持续到2029年,美国至今仍有近500万劳动力缺口,工资涨幅较难以回到疫情前的平均水平(3-4%)。假设就业成本指数(ECI)涨幅稳定在4%,隐含的整体CPI通胀约为3.6%。
2023年稳增或由中央“加杠杆”主导,“准财政”或成重要支持
金融界:您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请您展望一下 2023 年的中国经济?
赵伟:2023年,“非经济因素”干扰会显著减弱,政治新起点下,或迎来新时代“朱格拉周期”启动。全年经济增速在5.5%左右,以内需驱动为主、外需拖累明显;其中,制造业和消费的结构性亮点、基建投资的实际推进加快值得重点关注,地产链拖累减弱。具体来看:
2023年,稳增长续力或由中央“加杠杆”主导,“准财政”或成重要支持,政策“累积效应”显现、稳增长落地效果明显改善。近年地方债务率抬升速度较快,2021年已超过100%的警戒线、2022年或进一步超过120%,对地方加杠杆的空间和效力形成制约;2023年或转向中央“加杠杆”主导,其中准财政或成重要支持项。土地财政缩减等对2022年地方综合财力拖累显著,导致稳增长实际推进效果受累。2023年拖累因素或出现改善,政策“累积效应”体现。
“重基建轻地产”、基建投资“新旧兼备”,仍将是稳增长的重要特征。基建投资或继续维持两位数增长,传统基建中“交通运输”值得关注,新基建,更多体现在对产业层面的支持。中性情景下,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可能增加1万亿元左右,与贷款、债券等配套融资,足以支持10%左右基建投资增长、规模或接近16.5万亿元;结构性工具重点支持的交通领域,或成为2023年的亮点。2023年,地产链条的拖累减弱,但大周期逆转下,总体修复空间或相对有限。
疫后消费修复是大势所趋;出口增速下滑的幅度,或依然是被市场低估的。其中,2023年消费预计全年增速7%,结构性亮点或体现在社会集团类消费、高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等。对于出口而言,疫情前两年,海外保需求、国内保供给,导致中国出口份额显著抬升;内外能源价差拉大,中国的出口竞争优势提升,保证了出口份额持续高位。以上两个前提,分别在2022年3月后、8月后逐步打破。中性情景下,2023年预计全球出口增速0%、中国份额14.5%,对应中国出口增速或下滑5.6%左右。
金融界:在全球经济下行的背景下,预计 2023 年我国经济将有哪些核心增长点?
赵伟:制造业和消费的结构性亮点、基建投资的实际推进加快值得重点关注。2022年,“留抵退税”合计规模或超2.3万亿元,对中上游制造业支持尤为明显;主要集中在2季度落地,一定程度缓解了疫情反复对企业带来的冲击。结构性货币工具,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融资环境;疫后消费修复大势所趋,结构性亮点或体现在社会集团类消费、高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等;基建投资或继续维持两位数增长,传统基建中“交通运输”值得关注,新基建,更多体现在对产业层面的支持。
财政“加力提效”需多重举措优化组合,结构性货币工具或仍有增量空间
金融界:为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财政、货币政策应具备哪些应对之策?预计新一年人民币汇率将呈现怎样的走势?
赵伟:①2023年财政发力的首要方向或是完善减税降费等政策。2022年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等规模高达3.7万,其中,留抵退税力度超预期、达2.3万亿元;但近八成上市公司已于2022年完成累计留抵退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空间所剩不多。因此,2023年财政减税降费政策的重点可能在于对对税收减免政策的延续和优化。整体来看,2023年的减税降费方向重点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市场主体、促进就业,针对中小微企业、创业就业等减税缓税,二是促进投资、产业升级转型的,对制造业企业、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和研发税收的优惠。
其次,2023年财政收入修复弹性有限下,财政“加力提效”需赤字、专项债与财政贴息等多重举措优化组合,共同提升财政支出力度。其中,赤字加码或主由中央“加杠杆”,国债、“准财政”延续发力及央国企承接加码投资等方式均对广义财政支出形成支撑;地方付息压力攀升下,专项债额度分配或更加优化且更注重使用效率;而财政贴息或可配合货币政策,精准有力支持重点领域。
②“宽信用”加码下,结构性货币工具或仍有增量空间、引导资金流入实体。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在疏通信用传导中作用明显,带动相关行业贷款明显增长,例如单季度普惠小微贷款一度达1.54万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清洁能源贷款同比近乎翻番。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快使用下,部分再贷款额度已经用完;政策强调“结构性货币政策要继续做好‘加法’”下,后续或仍有增量空间。
③前期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主要受强势美元的影响。去年3月至10月间,美联储大幅加息,全球流动性环境明显收紧,加速了美元的回流;俄乌危机导致的能源涨价,对美、欧基本面产生了非对称性影响,进而对美元指数形成支撑;频频出现的地缘纷争、疫情反复,也带来了全球避险情绪的上升。三方面因素下,美元大幅升值。叠加国内经济基本面恶化、中美脱钩的担忧,人民币出现了快速贬值。
2023年来看,前期压制人民币的三方面因素均出现了边际变化。1)美联储紧缩周期即将结束、能源危机边际缓和,美元指数或将趋势性回落;2)国内防疫政策优化,地产支持性政策频出,产业转型升级和补链强链紧迫性提升,或将带来新一轮政策引导的产业投资周期,国内经济稳中向好;3)美国中期选举前民主党政府主动挑起外部摩擦以争取更多选票,当下美国中选落地,政治周期维度看中美关系也将边际缓和。整体而言,人民币兑美元将呈现升值态势。
大环境“利股不利债”,四大利空或导致债市上半年阶段性超调
金融界:2023 年我国资本市场将会有怎样的表现?哪些领域值得关注?
2023年,国内经济回归常态的过程中,有利资金风险偏好抬升,大环境“利股不利债”;其中,股市或“先价值后成长”、债市或存阶段性超调风险。与2012年相近,当下也存在增速换挡与周期因素“共振”导致的经济超调,股债性价比再次达到历史极高水平;在随后经济回归“新稳态”过程中,资产配置的天平是倾向股票的。需要留意,市场回归基本面的过程中,盈利分化导致的市场表现分化,2013年表现为创业板持续走牛、沪深300震荡走弱。考虑2023年总量经济弹性有限、结构亮点为主,或意味中短期依然是结构性行情为主。
国内债市2023年上半年风险集中,四大利空或导致阶段性超调,10Y国债破3.3%概率较大、不排除破3.5%的可能,短期经济“二次探底”阶段可借机调仓、缩短久期。政策底夯实、经济底将现、流动性环境逐步收敛等宏观背景,或导致2023年一二季度之交,债市面临来自基本面的多重压力。稳增长续力带来的债券供给、资金波动等,会阶段性干扰交易行为,在市场“深度”恶化的背景下,加剧市场波动。
领域上,三方面值得重点关注:1)重视产业政策对市场主线影响,自主可控无疑是最大的方向。特别重视那些产业政策和产业趋势共振的产业。比如:计算机、通信等;2)硅料降价驱动组件价格下行,电站运营商储能投资能力的提升,光伏储能高景气延续;3)随着美国经济衰退以及美联储政策转为宽松,实际利率和美元指数或见顶回落,黄金价格或迎来中期上涨趋势。
产业转型升级、补链强链等紧迫性提升,或带来新一轮产业投资周期
金融界:新的一年,一切会变好吗?我们该对 2023 抱有怎样的期待?
逆周期政策有效保护了企业报表:财政端“留抵退税”、货币端“设备更新再贷款”等结构性工具,对现金流量表和资产负债表起到良好保护作用。2022年,“留抵退税”合计规模或超2.3万亿元,对中上游制造业支持尤为明显;主要集中在2季度落地,一定程度缓解了疫情反复对企业带来的冲击。结构性货币工具,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融资环境,前三季度制造业贷款占比创新高至30%左右;其中,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30%左右、也明显高于整体水平。
过往“朱格拉周期”核心驱动主要来自需求端,如设备更新需求等,新时代“朱格拉”周期或带有明显供给端特色;制造业或将成为2023年最值得关注的亮点之一。产业转型升级、补链强链等紧迫性提升,或带来新一轮产业投资周期。2022年3季度末启用的“设备更新再贷款”等工具的“累积效应”或在2023年加速体现、并形成更广泛的支撑,开启新时代“朱格拉周期”。市场同仁担心出口增速下滑,对制造业投资形成明显拖累,大可不必。
近几年,制造业利润与投资的关系有所弱化,主要源于供给侧政策引导重要性上升,政治周期新起点下,政策力度或进一步加强。部分出口依赖度高的行业,在国产替代进程加速过程中,资本开支或逆势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