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市论坛 财经 光大宏观: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光大宏观: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核心观点

引言:

随着各地疫情过峰,市场对于消费恢复的期待和讨论较多。本文旨在重点回答两个问题,一是哪些因素驱动疫后消费复苏,这些因素又如何影响消费恢复的节奏和高度?二是,疫后超额储蓄能否真正提振消费?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核心观点:

展望今年国内消费市场,将经历消费场景修复、居民收入改善、储蓄率回落推动的渐进式复苏。消费修复速度先快后慢,恢复高度仍受限于居民收入,较难出现报复性消费。

一则,国内储蓄率抬升源于疫情短期冲击和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深度调整,预计未来回落速度偏慢;二则,超额储蓄释放以储蓄率回归常态化为前提,需等待居民风险偏好先行修复;三则,超额储蓄多集中于消费倾向低的高收入群体,转化为消费的效率较低。

疫后消费复苏的三股力量

总结海外疫后消费复苏规律,主要驱动力(行情838275,诊股)来自三方面:

第一股力量:消费场景修复,社交距离正常化,推动消费结构回归常态。

其特点是,短期内存在脉冲效应,在疫情过峰后一个季度内修复斜率最高,出现明显的补偿式消费,接触性服务消费以及出行相关的可选消费均受益。但随着消费结构回归正常化,叠加疫情时有反复,可持续较差。

第二股力量:居民收入改善、储蓄率回落,决定消费恢复的高度和持续性。

欧美国家储蓄率主要受消费场景约束,预防性储蓄占比较低,因此在防疫政策放松两个季度内,储蓄率基本回归至疫情前水平。而日本、新加坡等亚洲国家在疫情管控放松后,储蓄率回落较慢,仍高于疫情前水平。这是由于亚洲居民储蓄率长期高于欧美,疫情进一步强化其避险意识。同时,亚洲国家疫后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受影响较大,其消费意愿的修复需要更长时间。

第三股力量:超额储蓄释放,即消费增速高于收入增速,出现报复性消费。

但在除美国之外的欧洲和亚洲地区,均未出现这一先例。说明在没有外部大规模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居民自发性储蓄的消耗难度较大。

从国内实际情况看, 超额储蓄回流至消费的空间不宜高估。

一是,疫情期间居民存款高增源于消费和投资活动的收缩,受疫情短期冲击、以及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深度调整影响,表现为居民风险偏好的下降。前者随着疫情冲击减弱将逐步缓解,而后者自2018年起,带来储蓄率长期上行。

二是,据我们测算,未来可回流至消费的超额储蓄为4.6万亿,相当于居民全年消费支出的10%。2020年-2022年,居民积累的超额储蓄共计10万亿。经我们粗略估算,因消费倾向下降贡献的超额储蓄为4.6万亿,因购房、理财等投资性支出减少贡献的超额储蓄约为6万亿左右。其中,因消费支出减少形成的超额储蓄能否顺利释放,取决于由哪些群体掌握。

三是,超额储蓄更多集中在消费倾向低的高收入群体,转化效率较低。由于疫情期间居民收入分化加重,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下降,而刚性支出占比高,预计超额储蓄将更多地集中于高收入群体。由于高收入群体消费倾向偏低,其商品消费已经基本满足,而服务消费回补存在上限,加之出入境政策放松后,境外消费将陆续增加,将约束超额储蓄对国内消费的提振作用。

风险提示:国内疫情持续反复;国内稳增长力度不及预期。

在前期报告中 , 我们曾具体分析海外主要经济体在防疫政策放松后的消费、储蓄变动情况,国内消费、收入、储蓄表现以及潜在缺口,同时进一步展望疫后消费复苏后的国内通胀形势。 (详见外发报告《从海外视角,看国内消费修复的路径和高度》、《再平衡: 东升西渐、逆风复苏、价值重估——2023年全球宏观经济展望报告》、《为什么是服务型结构性通胀?》)

本文以国内消费复苏作为出发点,重点探讨疫后国内消费恢复高度和节奏,有哪些关键驱动力?尤其是超额储蓄能否成为提振消费的有效抓手?

一、疫后消费复苏的三股力量

海外疫后经济重启过程中,由于疫情防控强度、财政刺激力度、人口结构的不同,消费恢复差异较大。

欧美国家消费恢复较早,修复力度最强。截至2022年三季度,美国、德国、英国的消费增速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186%、116%、88%。这与欧美国家防疫政策较为宽松,财政补贴力度较大有关,疫后居民收入增速接近或高于疫情前水平。

亚洲地区消费恢复较晚、恢复程度偏弱。(1)新加坡、中国香港在防疫政策放松后,消费均出现快速反弹,但距离疫情前仍有较大差距。截至2022年三季度,新加坡、中国香港消费增速相当于2019年的56%、-14%,而2021年四季度,二者消费增速相当于2019年的-104%、-69%。(2)日本在疫情大规模放松后,消费增速反而走弱,这可能与日本深度老龄化有关。2021年四季度,日本消费增速为0.3%,2022年三季度回落至-0.8%,均低于2019年的2.7%。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总结海外经验,有三股力量推动疫后消费恢复。

第一股力量:消费场景修复,社交距离正常化,推动消费结构回归常态。

第二股力量:居民收入改善、储蓄率回落,影响消费恢复的高度和可持续性。

第三股力量:居民超额储蓄释放,表现为消费支出增速快于收入增速,或者是消费支出增速高于疫情前,即出现报复性消费。

针对第一股力量,防疫政策放松带来消费场景修复,属于外生变量的调整。其特点是,短期内存在脉冲效应,在疫情过峰后一个季度内修复斜率最高,出现明显的补偿式消费,接触性服务消费以及出行相关的可选消费均受益。但随着消费结构回归正常化,叠加疫情时有反复,可持续较差。例如,新加坡和日本在疫情高峰期结束后,出行类消费均快速释放,经历一轮脉冲后,难以持续上行,后续恢复高度均有所回落。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针对第二股力量,居民收入修复程度、以及储蓄率回落速度,决定消费恢复高度和持续性。这取决于各国经济基本面和居民风险偏好的变化。

欧美国家在2021年初疫情管控放松后,储蓄率回落较快,两个季度内基本回归至疫情前水平。可见,其储蓄率的增加,更多是由于疫情管控限制消费场景,进而带来消费被动减少,预防性储蓄占比相对较低。并且欧美国家居民收入在疫情期间受损程度较低,也避免预防性储蓄的形成。

而部分亚洲国家或地区在2022年初疫情管控放松后,储蓄率缓慢回落。截至2022年三季度,新加坡、日本、中国香港居民储蓄率仍高于疫情前水平。这是由于亚洲地区民众避险意识强、储蓄率长期高于欧美国家,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会进一步强化其储蓄意愿。同时,长期严格防疫措施,持续压制经济活力,加上面向居民部门的财政刺激偏弱,中低收入群体资产负债表普遍受损,其风险偏好修复需要更长时间。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针对第三股力量,目前来看,只有美国经历过超额储蓄释放,其他国家疫后的消费支出增速仍低于收入增速,居民储蓄率高于或持平于疫情前,表明超额储蓄并未得到释放。

美国能够释放超额储蓄的特殊性在于:

一是,三轮大规模现金补贴直接面向中低收入群体,由于中低收入群体刚性支出占比高,在疫情约束放松后,这些超额储蓄得到快速消耗;

二是,部分超额储蓄被用于偿还债务或支付购房首付等,居民资产负债表相较于疫情前更加健康,风险偏好水平得以提升;

三是,由于老年人口提前退休和国际移民的减少,服务领域劳动力供给持续紧缺,尤其是从事低端服务业的低收入群体,其收入增速远高于疫情前,强化消费意愿。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从国内现实情况看,消费场景修复、居民收入改善、储蓄率回落将带动国内消费逐步复苏。

首先,在疫后恢复初期,消费场景修复将带动消费支出快速上行,尤其是服务消费,将快速经历一轮补偿式消费。此后,消费动能的进一步释放,需要等待经济基本面改善,带动居民收入修复、储蓄率回落,但预计这一过程偏慢。

参照日本经验,2022年4月以来,随着疫情影响减弱,高收入群体消费倾向迅速修复至疫情前水平,而中低收入群体消费倾向修复较慢,至2022年9月,距离疫情前仍有5%-20%的差距。我国的政策选择和其他亚洲国家较为相似,可能同样面临消费倾向缓慢回升、储蓄率回落偏慢的现实情况。由于疫情期间居民收入差距明显走阔,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其风险偏好修复需要较长时间,在收入预期尚未改善之前,消费意愿难有明显提振。

对于第三股力量,超额储蓄能否有效提振消费,我们认为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中长期看,消费复苏高度仍然受限于居民收入修复。首先,从海外经验看,除美国以外的其他欧洲和亚洲地区,均未出现这一先例。在没有外部大规模转移支付的情况下,居民自发性储蓄的消耗难度较大,最乐观的情况是储蓄率回归至疫情前水平。其次,从国内实际情况看,我们认为想象空间大于现实条件,在第二部分我们将展开重点分析。

二、超额储蓄能否有效提振消费?

2.1 超额储蓄源于消费和投资活动的收缩

我们以我国住户部门月度新增存款作为观察口径,并以2019年为基期,计算疫情期间积累的超额储蓄。

自2020年-2022年,我国住户部门累计增加10万亿超额存款,其中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贡献1.6万亿,0.2万亿、8.2万亿。可见,超额存款主要在2020年和2022年出现,并在2022年加速上行。

疫后居民超额储蓄的形成,与消费和投资活动的双重收缩有关,源于疫情短期冲击以及居民资产配置结构的深度调整。2020年,超额储蓄主要来自于消费性支出减少。2022年,超额储蓄则与消费性支出和购房等投资性支出的共同减少有关,其中投资性支出影响占多数。这意味着,疫情期间居民超额储蓄的增加,不仅与疫情导致的消费场景缺失、预防性储蓄增加有关,同时也与房地产信用风险上行引发的居民资产配置结构调整有关,整体表现为居民部门风险偏好的下降。

因疫情冲击而导致的居民储蓄率上行,属于短期冲击,未来将随着疫情约束缓和而逐步回落。但因居民资产配置结构深度调整而带来的储蓄率上行,属于中长期问题,是国内经济结构性改革的必经之路。

在疫情之前,从2018年起,我国居民储蓄率已经呈现上行趋势。疫情后,储蓄率上行趋势进一步强化。

2010-2017年,每年住户新增存款基本在4万亿-5万亿区间波动,并未形成单边趋势。自2018年开始,住户新增存款快速爬升至7万亿,2019年继续上行至近10万亿。此外,央行城镇储户调查问卷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占比”的居民比例持续提升,自2017年四季度的40.8%上行至2019年四季度的45.7%。同期,倾向于“更多消费占比”的居民比例小幅上行,而倾向于“更多投资占比”的居民比例持续走低,自2017年四季度的33.0%回落至2019年四季度的26.3%。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居民投资意愿回落是导致2018年之后居民储蓄抬升的主因,其本质上与金融严监管和“房住不炒”基调下,投资回报率下降、信用风险增加,居民资产配置结构调整有关。根据央行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居民家庭资产结构中,住房资产占比为59.1%,金融资产占比为20.4%。金融资产中,银行理财、资管产品、信托占比26.6%,银行存款占比39.1%,股票占比6.4%,基金占比3.5%。其中,住房、理财产品、银行存款是居民常见的资产配置方向。2018年以来,由于房地产政策收紧、购房需求放缓,房价回落至低个位数增长,房价看涨预期不断减弱。而房地产投资回报率趋势性回落、资管新规落地,也导致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走低。因此,住房和理财产品投资回报率下降,导致居民资产配置结构中定期存款比例持续提升。

考虑到各地陆续放开限购、限贷政策,降低按揭贷款利率等鼓励居民购房措施,未来居民购房意愿将逐步修复,居民高储蓄现状将得到一定缓解,但若想实质性扭转仍然需要一段时间。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2.2 有多少超额储蓄可以转化为消费?

接下来,我们对超额储蓄进行结构性拆解,将其拆分为因消费性支出、投资性支出减少而增加的超额储蓄。

若与2019年同期相比,2020年-2022年,居民积累的超额储蓄共计10万亿。进一步拆分,经我们粗略估算,因消费倾向下降贡献的超额储蓄为4.6万亿,因购房、理财等投资性支出减少贡献的超额储蓄约为6万亿左右。

对于消费性支出的减少,可以采用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披露的全国居民收入和消费数据估算。

根据2019年消费倾向和2020-2022年每季度居民实际收入计算消费支出期望值,再减去实际发生的居民消费支出,便可以得到因消费倾向下降而造成的消费支出减少。2020-2022年,居民累计减少的消费支出共4.6万亿,其中2020、2021、2022年分别为2.0万亿、0.8万亿、1.8万亿。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对于投资性支出的减少,可采用住宅销售额和居民中长期贷款数据大致估算。

住房作为居民部门资产配置的主体,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居民储蓄的重要因素,历史上几次居民储蓄高增都处在房地产销售下行期。由于房地产严监管以及信用风险暴露,2021年下半年起,房地产销售增速开始转负,2022年更是处在深度下跌过程中。

从住宅销售额看,2019、2020年增速保持在10%左右,2021年降至5%左右,2022年下降28.3%。若假设2021年、2022年均保持10%的增速,则2021、2022年,相较趋势值减少的住宅销售额分别为0.7万亿、7.0万亿,我们预计其带来居民存款的增加分别为0.4万亿、4.2万亿,共计4.6万亿。(从2018-2020年数据看,居民中长期贷款约占住宅销售额的40%,假设剩余60%由居民存款贡献。)

此外,四季度理财净值大幅波动造成的理财产品大规模赎回,也导致居民存款大幅增加。根据益普标准统计,2022年四季度个人理财存续规模为23.7万亿,较三季度下降约1.9万亿,相较一季度下降0.6万亿。理财产品赎回后,资金会存在分流情况,一部分转为银行存款,一部分继续通过货币基金等形式留在金融市场。因此,对居民存款实际影响会低于1.9万亿。

因此,预计因房地产销售下降、理财产品赎回带来的居民存款增加在6万亿左右。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进一步而言,有多少超额储蓄可以转化为消费?

考虑到因投资性支出减少而形成的超额储蓄,大概率还会维持其原有的投资用途,随着市场信心的修复,重新回流至房地产领域,或者流向股市、货币基金等金融资产。

因此,理论上,未来可转化为消费的超额储蓄主要为消费性支出减少的部分,即4.6万亿,相当于2021年居民消费支出的10%。而这些超额储蓄能否顺利释放,又取决于由哪些群体掌握。

2.3 超额储蓄分布的不均衡性,约束其释放潜力

由于疫情期间居民收入分化加重,预计超额储蓄更多集中在消费倾向低的高收入群体。在疫后修复初期,由于消费场景快速恢复,超额储蓄存在释放空间,但中长期看, 失去的服务消费难以完全回补,部分超额储蓄有可能成为永久性储蓄,或者转变为投资使用。

由于疫情对经济带来的非对称性冲击,国内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受损程度较大。例如,青年失业率升至历史高位、与个体工商户相关的经营净收入增速低于工资性收入增速。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增速为4.7%,低于同期平均数增速5.0%,二者分别修复至2019年末增速的52%、56%,反映出国内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而中低收入群体消费结构中,刚性支出占比偏高、储蓄率偏低,估计疫情期间超额储蓄更多集中在高收入群体。观察国内各省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住户新增存款占比变动,可以发现,2022年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增速较高的省份,其住户新增存款占比多数高于2019年,而居民收入增速较低的省份,其住户新增存款占比多数低于2019年,这说明收入高的地区拥有相对更多的超额存款。同样,观察海外情况,在美国,收入介于50%-100%分位数的中高收入群体,其疫情期间积累的超额储蓄占比达到全部收入群体的80%,同样存在高收入群体拥有更高储蓄的现象。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由于高收入群体消费倾向偏低,其商品消费已经基本满足,而服务消费回补存在上限,境外消费也将相应增加,将约束超额储蓄转化效率。

商品消费方面,欧美等国在2022年初防疫放松后,商品消费不升反降;亚洲国家或地区的商品消费在下半年回升后,修复高度也低于2021年末。

服务消费方面,消费恢复最好的美国,其服务支出增速也仅修复至疫情前水平,而多数国家服务消费的绝对水平不及2019年,主要受交通、娱乐等服务消费拖累。例如,2022年三季度,美国交通、娱乐消费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97%、96%;2022年三季度,英国运输、旅游消费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2%、44%。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高瑞东 刘星辰: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三、风险提示

国内疫情持续反复;国内稳增长力度不及预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光大宏观: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

扬州城市论坛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光大宏观: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光大宏观:2023年期待的报复性消费能否到来?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