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风宏观宋雪涛/联系人张伟
31个省份中,有20个省份的2023年GDP增速目标定在了6%及以上,其中海南、西藏、江西、新疆则更是分别定在了9.5%、8.0%、7.0%、7.0%。以2021年的名义GDP作为权重,31个省份GDP增速目标的加权平均值为5.6%。
但重要的是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和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6个经济大省,占2021年全国GDP的52%,其中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的增速目标均定在了5%以上或5%左右,北京和上海的增速目标分别定在了4.5%以上和5.5%以上。
考虑到2022年的低基数效应后,经济大省和北京上海的增长目标其实并不高。去年前三季度,浙江的GDP增速和全国基本持平,广东、江苏低于全国,四川仅有全国的一半,北京不到全国的三分之一,上海为负增长。这样来看,2023年全国经济增长目标预计不会设定过高,根据经济大省和北上的加权平均来看,预计全国GDP目标会定在“5.0%左右”,并强调“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
之所以可能有“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的表述,原因是有7个省份(内蒙古、安徽、山西、江西、青海、重庆、甘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在实际工作中力争更好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成绩”,说明目标设定要“量力而行”,实际工作要“尽力而为”。
从各地经济目标的设定可以推断,今年政策的稳增长追求“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经济是今年政策的重心,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核心问题是预期转弱、信心不足,因此和以往靠大规模投资刺激不同,复苏经济的首要工作是提振居民和企业信心,先休养然后才能生息。而最重要的信心主体是居民和企业,所以今年各地政府的政策重点,也是从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和企业投资信心入手。
提振居民消费方面,31个省份中有25个省份将扩大消费作为了需要重点推进的工作。其中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文旅是2023年的重点支持方向,另外住房消费、家政服务、家电也是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消费品类,但受市场关注的“消费券”仅在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里被明确提及。可见消费类的支持政策并不单是追求量的增长,而要和消费升级、产业升级的结构调整相呼应。
支持企业投资方面,31个省份中有18个省份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列入了2023年的重点工作,按工作内容排序,产业政策处于重点工作的前三位。其中云南省提出,“坚持每季度调度重大产业项目开工;工业投资增长20%以上,产业投资完成1万亿元、占全部投资比重达50%以上”。
尽管从地方两会中读出的政策思路是“休养生息、量力而行”,但地方政府对于基建的表态也非常积极。从各省目前所披露出来的《政府工作报告》内容来看,有25个省份明确提到了涉及基建的工作部署。其中,浙江、广西、内蒙古等省份对基建投资提出了信号意义强烈的政策要求,如浙江提出“掀起新一轮重大项目建设高潮,持续扩大有效投资”,广西提出“抢抓机遇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内蒙古提出“不遗余力抓项目”。
地方政府对基建表态积极与休养生息、量力而行并不矛盾。一是基建本身就有在年初做大计划的特点,同时基建链条也涉及居民收入、企业投资,另外去年上半年基建施工强度弱,四季度又受到疫情扩散的影响,部分基建投资需求被延迟到了今年。二是基建投资并非完全是“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等传统项目,还有新基建投资,如安徽提出“推动一批交通、能源、水利、新基建等重大项目建设”,广西提出“加快新基建投资”,吉林提出“重点实施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
今年土地财政下滑将对地方政府的财政持续性提出更多挑战,房企实缴的土地款会在2022年的基础上进一步减少(详见《对直觉的背离——2023年房地产市场展望》),政策性金融工具可能还会继续加码发力,在今年有新的增量空间。比如浙江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争取、用好国家政策,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占全国份额6%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占全国份额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