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家长帮(ID:eduujzb),本文经授权转载。
文 | 家长帮中考君
最近,从小学到高中的孩子期末考试成绩基本出来了,虽然我们都希望每个孩子都考出好成绩,却逃不了一个事实:不管考的好坏,家长和孩子之间总会有一场关于成绩的对话。
相信很多家长在孩子考试前就已经在心里对自己说:孩子成绩或好或坏只代表了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千万不要对孩子发火。然而等到孩子成绩出来的瞬间,那个心情真的是按捺不住......
即使我们都知道不该打击孩子,不该说一些挫伤孩子积极性和负面心理暗示的话语,但也都知道说起来容易做到难。
因此,我们整理了考试后,看似平常却最容易伤孩子心的七句话,以及相对应的积极的沟通技巧,大家可以根据孩子的情况酌情使用。
不要骄傲,考得好的不止你一个!
有位3年级孩子妈妈说,孩子数学得了100分,老师发来消息时我都不敢相信,本来觉得95或者98已经很厉害了。后来才知道全班有6个孩子考了100分!
本来我想夸夸孩子的,又在想不能让孩子骄傲,就随口说了句: 不要骄傲,考得好的不止你一个,下次要考的比这还好才算好。
说完她就后悔了,看着孩子的心情瞬间由高山跌落低谷,心里特别内疚,却不知道怎么圆回来。
孩子很希望把快乐和家长分享,那么父母就应该站在他的角度去讲, “那你真不容易呀,一定是付出了许多努力,特别用心才能做的这么好.....。”
“泼冷水”式的沟通,会让孩子产生不良的心理暗示,觉得即使考一个好成绩也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对学习产生抵抗情绪。
甚至,以后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再和父母分享!当你抱怨孩子为什么不爱搭理父母的时候,要反思,是不是平时“冷嘲热讽“的话说的太多了!
又不是100分,你要继续努力考第一!
孩子考多少分,家长才放心呢?
答案可能是:满分!
就像上图中考了98.5分都不敢回家给妈妈说的孩子,想想他的每一次考试都要抱着100分目标,心里压力得有多大。
好在妈妈也想起了小时候让妈妈在成绩单上签字的场景,想必也理解孩子的感受,只是缺了一句话: 没考到100分也没关系。不用各科考满分,你尽力了就很好。
悲观的人有一个典型的思维就是:只能这样才可以!乐观的人会觉得没准怎样也可以。一个是固定化的思维,一个是寻找更多可能性。
不是说考高分不重要,而是不要刻意强求。保护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好成绩才是水到渠成的事。
你看人家XX又考了高分,你看看你!
爱比较是人类的天性,除了我们父母,孩子也会根据自己的成绩排名去评估自己在班级的水平和定位,也就是孩子的自我认知。
其实,孩子很聪明,他们会自己通过对比,努力学习好朋友的优点,暗地里和同学较劲。但是这个对比由外人说出来,就是拿别人的长处和他的短处比较了。
这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让他们觉得事事不如自己的朋友,在学习和生活中缺乏自信。另一方面,对一些好胜心强的孩子会适得其反,让他们敌视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从而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
父母一定要先鼓励自己的孩子,再侧面表扬别人家的孩子。比如: 你这次考的这么好说明实力很强(进步很大)啊!你的好朋友XX这次成绩也很好,你们会一起交流学习吗?
这样不仅认可了孩子的进步,也肯定了他交朋友的眼光,一举多得。
你怎么这么笨, 气死我了!
对孩子的负面评价太多, 容易让他形成刻板印象,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对自己失望,对学习失去兴趣。
当他们考差了,心里已经很自责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 这次考差了没关系,你能考这么多分已经很不容易了呢!咱们先好好休息一下,再一起看看为什么这次考差了,怎么把没学懂的补上好不好?
不管孩子考的高低,要让他们知道爸爸妈妈对他的爱不会增减!越是考的差越需要父母的安慰和鼓励。
考成这样,你还好意思......
大部分家长对待孩子的成绩一般是:考得好,就奖励;考不好,就惩罚。
很多家长一回家看到孩子在看电视,或者玩手机,哪怕吃饭都会不自然地说出这样的话:考成那样还好意思吃饭?考成那样还好意思看电视?
孩子成绩考差了,很多家庭氛围立马变紧张。然而,根据脑科学研究发现,恐惧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焦虑会降低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总是恐惧和焦虑,他们没用精力去学习,学习效率也很低。
因为他们的大部分精力用来应对父母的冷言冷语和负面情绪了!
有些孩子考差了心里难受,表面会故意表现得轻松。但是,我们父母容易误解为——你就是对学习不上心,学习态度不端正。然后再把孩子教育一顿。
其实,孩子演戏给我们父母看,我们也要配合,很多道理孩子心里都懂!
比起打击孩子,不如发现孩子的进步,给与真诚的赞扬和鼓励。其次对不足之处报以理解和宽容。比如对孩子说: 数学考的不错,还是有进步的,英语是下降了,分析下试卷知道错在哪里,补上了就行。你会发现,用“心”的奖惩比用“物”奖惩更有效果。
看吧,我早说了......怪你不听
“我早说了你不好好改错题,肯定考不好吧!你不听啊!”
和孩子说到气头上,这句话看似有效,孩子听过之后十有八九不会再顶嘴。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就此信服。
他们的气愤在心里攒着,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形成更严重的反抗。比如说,有的孩子会说:我就是不愿意努力了,我就是废物,怎么样?
有句话说:父母与孩子必有一战,孩子赢了,是喜剧。父母赢了,是悲剧。
孩子毕竟是要长大的,父母在给他们建议的时候态度温和一些他们才会接受,否则就变成了变相的责备。
有时候孩子的狡辩也是维护自尊心的一种方式,证明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这个时候,我们父母需要倾听,示弱,而不是强势的否定。
我们可以说: 爸爸妈妈有点着急,只会站在我们的角度给你一些建议,但是相信你有自己的方法。我们会永远支持你的。
让孩子赢,就是我们父母最大的成功!
爸妈为你吃了那么多苦,你能不能争 点 气!
有个妈妈分享说:昨天女儿把期中考试的卷子拿回家了。分数不高,我想着等吃了晚饭再和她一起分析错的原因。
但是在饭间爸爸就开始教训她了。内容和我们小时候听到的一模一样: “我天天那么早送你去学校,你考这么差,你对的起我吗?”“以后不给你买衣服了,不带你出去玩了,就在家里看书……”一顿饭一家人都吃的不开心。
郑渊洁曾说过,他非常小心翼翼地维护孩子的自尊。
有一次,因为儿子郑亚旗在家活动,打搅了他写作,就让父亲来把儿子接走,可郑亚旗到了爷爷家,却不停地打电话给他:“你写了多少页了?”
郑渊洁意识到,孩子表面上高高兴兴去了爷爷家,但内心却担心自己是不是拖了爸爸的后腿,所以才不断地打电话父亲写稿的进度,确定自己对父亲的影响。
假如回答是「你不在家,我写得更多」,那么,孩子会不会认为自己是爸爸的负担呢?想到这里,郑渊洁当即决定接回孩子,并告诉他:“你不在,我反而什么都写不出来呢!”
儿子回来后很高兴,他知道爸爸的童话有那么多读者喜欢,而离了他就写不出来,他会知道自己的生存是有价值的,因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在家中,一些父母会把自己塑造成 “牺牲者”的形象,并经常对孩子说::
“为了你,我多久没有跟朋友吃过饭了。”
“为了你,我很久没有去锻炼身体,害我现在身体都不好了。”
“妈妈为了你把所有积蓄拿出来买学区房!”
如果自己的时间和生活没有安排好,又对孩子期望过高,甚至把事业上的失意也归结到孩子身上,这将给孩子带来极大伤害。
当然,不少家长说这些话的本意并非为了责备孩子,而是想“感动”孩子,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付出,就此努力对待学习。
可实际上,父母的“牺牲者”形象对孩子状况的改善不会有丝毫的帮助,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强烈的负重感。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内心敏感,会因此产生负罪感,甚至怀疑自己的存在价值。
其实,孩子考完试后,比关心考试成绩更重要的是弄清孩子理解了什么、运用了什么,问问孩子做题用了多长时间,哪道题用的时间最长,哪道题最没把握,考试后同学们议论最多的是那道题?
只有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做题能力,在客观分析的基础上,他才会更有动力,有方向地努力和进步。
你是怎么和孩子沟通成绩的呢?
在底部留言区交流一下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