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内禁设超市小卖部,目的是为了孩子们的食品安全,想法是好的,但做法是不是值得商榷。
随着各级各类学校陆续开学,师生“舌尖上的安全”备受关注。有关部门发文明确中小学校、幼儿园原则上不在校内设置小卖部、超市,学校周边不得设置售烟、售酒网点。
有人质疑这种做法是一刀切,有懒政之嫌。都说孩子们有喜欢吃零食的习惯,虽说零食不太好,但也难抑此种爱好。引导改变不好的习惯是可以的,完全禁止也是不现实的,没了校内的小卖部,还会有其他的地方。
其实,校内超市小卖部一直遭受诟病:一是卖得特贵,曾经频有天价承包费曝光。二是质量特差,无论是吃的,还是用的。所以有学生常常称校内商店为“黑店”。这的确是现实状况。
问题是,这样的情形,不能仅仅是一关了之,而应该从源头进行综合治理,真正切断利益勾连、防止形成垄断利益。比如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开放思路。比如校园管理不能固守封闭模式,要实行开放,不能以安全为由实行过度管理。
有时候就想,如果校内的个别超市小卖部都管不好?又如何管好校外大量的商店和流动摊贩?毕竟孩子们还得要出校门。
孩子们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仅靠校园本身难以满足,尤其今天市场的高度繁荣发达,可供选择的机会太多,如何提高学校及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才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