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随着国家新基建的推进,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数据的重要性。而围绕大数据提供服务的企业也应运而生,甚至如雨后春笋。10月中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的立星环信息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环科技”),便是其中的实力玩家之一。
星环科技被业界称为腾讯云业务的“帮手”,2013年成立的星环科技,还不足10年,却早已成为一众明星资本眼中的“好资产”。背后不仅有恒生电子、信雅达等上市公司助力,更有中金公司、启明资本等明星资本财团下注,而腾讯作为最大的机构投资方,更是星环科技的有力背书。
不过,套上了科创板新星光环的星环科技,也正在面临毛利率行业垫底、核心技术陷侵权风险等多重危机。因此,虽然其成功上市,依然让业界颇为担心。其未来的科技之路,恐怕十分难走。
生逢其时,却困于盈利能力不足
星环科技诞生于2013年,可谓踩中了时代红利,生逢其时。要知道,2013年是公认的大数据元年,在这一年,澳大利亚发布公共数据、新加坡提出数据地平线概念、英国政府发布国家数据战略,以及中国将贵州定位“大数据之都”。
很显然,星环科技正是瞄准了这样的时代大势,有备而来。据了解,星环科技(Transwarp)致力于打造企业级大数据基础软件,围绕数据的集成、存储、治理、建模、分析、挖掘和流通等数据全生命周期提供基础软件与服务,愿景是构建未来的数据世界。
不过,再宏伟的理想,终归要实践落地。近10年过去,国内大数据行业确实如其所愿,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大局面。只是,同样布局该赛道的企业也为数不少,且都在各自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依然也有一些企业,依然面临大数据应用、服务、管理、商业化的落地难题。
而星环科技,同样日子难过。首当其冲的便是其毛利率偏低、商业化能力不足,因此在其市场占有率、核心竞争力排名上,均不尽于人意。
例如,据公开数据显示,在市场份额方面,2021年星环科技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七,同比下滑了三个名次。
与此同时,如果按照毛利率排名,自2020年以后,其毛利率低于同行业企业超10%。根据招股书的数据,2019年至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期),星环科技的毛利率分别为60.69%、58.02%及58.94%。而同行可比公司毛利率均值分别为72.23%、74.47%及73.58%。
而且数据显示,2019年,星环科技毛利率尚高于奇安信及Snowflake,但自2020年起,星环科技的毛利率便低于所有的可比公司。这也意味着,星环科技的毛利率下滑甚至不敌同行,正在成为难以阻挡的颓势。
与毛利率下滑相对应的是,其主营业务中的多项细分业务均价也在下降。尤其是2021年,下降幅度最高的一项业务,同比下滑超30%。这也意味着,其市场竞争力也正在倒退,降价或许成为无奈之举。
在这样的经营现状下,一份招股书,也暴露了其过去几年持续亏损的窘境,那就是营收增长正在放缓、亏损一直在持续,甚至有亏损加大之势。据统计,从2019年到2022年上半年,三年半的时间,星环科技累计亏损超过8亿。
具体到年份,数据更是不容乐观。据其招股书显示,星环科技2019年、2020年及2021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74亿元、2.60亿元和3.31亿元,净利润分别为-2.11亿元、-1.84亿元和-2.45亿元,扣非后净利润分别为-2.31亿元、-2.22亿元和-2.82亿元。
时至2022年,星环科技依然没有改变亏损的命运。据招商证券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星环科技营收为0.98亿元,同比增长18.2%;净利润为-1.66亿元,同期增加11.63%;扣非后净利润为-1.83亿元。
由此可见,星环科技虽成功登陆科创板,却在财务数据表现上有些一言难尽。一方面,其营收增长放缓明显,未来可想象空间存疑。另一方面,毛利率远低于同行,甚至处于垫底位置。持续下滑的产品售价,也正在凸显出其缺乏市场竞争力的短板,未来价值几何,也令投资者十分担心。
核心技术陷侵权风险、国产替代遥不可及
近年,国货品牌的崛起,国内数字科技的进步,也让“国产替代”成了炙手可热的新名词。除了电脑及智能手机系统软件、芯片被西方巨头垄断外,作为国家基础设施的大数据,也依然长期被国际巨头研发的产品全面覆盖。
例如,就数据库而言,2015年前后,Oracle(甲骨文)、IBM以及微软这三家国外数据库厂商在中国市场拿下来近80%的份额。
2013年,关于国内数据被美大规模窃听的事件爆发后,引起了全球各个国家对信息安全的重视。随后,数据库国产化的呼声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由此,也推动了国内大数据行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不过,彼时的众多国产替代产品也相继问世。无论是华为GaussDB、还是阿里OCean 、又或者是腾讯TDSQL等数据产品,都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市场崛起,甚至将其影响力拓展至海外。
只是,相比这些科技互联网赛道的头部玩家,星环科技不仅在产业生态上存在明显短板,更在技术实力上难以与国际、国内数据大厂匹敌。
大数据赛道玩家林立、强敌环伺,通过行业玩家的分类就可以窥见一斑。据了解,目前在该赛道基础软件方面布局的玩家分为数据库厂商、云服务厂商、初创型厂商以及跨界厂商。而除了初创企业来瓜分市场外,华为、阿里,甚至其股东腾讯都是其最大的劲敌。
另外,尽管国内数据库厂商数量庞大,在全球的占比超过3成。但市场规模却仅占全球市场规模的5%左右。这也说明,虽然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在保持着2位数的增长,但是国内厂商的规模依然微不足道。
因此,在大数据行业,目前谈国产替代,尚且为时过早。而且,有资格谈国产替代的厂商,星环科技可能也不在列,这是因为,除了市场率外,其核心技术一直被质疑有抄袭英特尔的嫌疑。
值得注意的是,星环科技的实控人、董事长孙元浩,于2003年7月至2013年5月曾任英特尔数据中心软件部亚太区CTO。且该公司的董事、监事等高管也与英特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据业内人士透露,目前星环科技共有四名核心技术人员,分别是孙元浩、吕程、朱珺辰、刘汪根,全部都曾在英特尔任职。虽然来自英特尔的高管背景光鲜,可以为星环科技的研发能力背书,但是同时也迎来一片质疑之声。
尤其是据媒体爆料,有一位星环科技联合创始人在英特尔就职期间,曾发生通过他人代持星环科技股份的情况,并在星环科技冲击IPO前夕,突然离开公司,更是蹊跷无比。
虽然目前真相如何,外界不得而知。但是众所周知,大数据行业是密集型行业,有着较高的行业壁垒,而且产品研发周期长、商业化速度慢。星环科技仅仅成立1年时,就开始大举申请分布式大数据产品相关的专利,加上其核心员工都与英特尔的密切关系。不得不令人怀疑,其大数据相关技术是否涉嫌侵权,未来是否有被英特尔起诉维权的可能?
要知道,尽管星环科技是以大数据基础软件为主营业务,但是与英特尔主营的计算机领域的系统、软件、数据服务,有较大的重叠度,因此竞争关系也十分明显,未来在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不可预知。由此可见,核心技术的原创来源存疑,星环科技能够成为“国产替代”,依然需要打一个问号。
强势资本难解围
对于星环科技上市,最大的赢家或许是腾讯。据了解,星环科技上市次日便在盘中大跌超10%,但是腾讯作为其最大的股东之一,依然彭满钵满,浮盈超5亿元。
除了腾讯2017年早早入局,在公司C轮融资即已介入外,星环科技曾经也是众星捧月一般的存在。其投资方来看,恒生电子、方广资本、启明资本、信雅达以及深创投等也是连续加码,参与星环科技的多轮融资。而国内明星资本交银国际、中金公司、TCL创投,也瞄准了这只潜力股。
不过据观察,腾讯与星环科技的牵手,只是此一时彼一时、二者报团取暖的结果。时钟拨回到2013年,即便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互联网巨头腾讯,也在大数据领域毫无建树,而该领域也一直处于被海外巨头垄断的僵局。根据国盛证券研报,以Oracle、IBM为代表的国外厂商市场份额占比约达到66.8%。
腾讯云在宣布其与星环科技正式战略合作后,也基于在私有云、行业云和公有云领域方面实现了优势互补,也才在云服务领域,有了足够的底气与国内、海外巨头相抗衡。从这个角度来看腾讯的战略投资,也足以看出其如意算盘。
尴尬的是,尽管腾讯云成长为国内云服务的头部企业,但是星环科技的市场占有率却少的可怜。
据了解,星环科技实际上在云业务上的市占率不到2%,并不出彩甚至有些不堪。而作为占据业务大头的大数据基础软件业务,却成了公司年年亏损的负累。
数据显示,2019-2021年,其大数据基础软件业务营收占比为96.22%、85.71%、79.89%。该部分占比最大,自然也是亏损贡献的大头。由此也不难看出,即便有强势的资本加持,星环科技依然难解经营发展之困,也难以扭转连年亏损的困局。
结语
星环科技创始人孙元浩有个理想,就是将星环科技打造成大数据时代的甲骨文。以目前星环科技的发展状况来看,其受到资本热捧、成为资本市场的新星,都可喜可贺。
只是,摆在星环科技面前的盈利困难、知识产权风险等,却也如同达摩利斯之剑,让其难以高枕无忧。而即便有各路明星资本接力,将其推向二级资本市场,核心问题不除,恐怕也难以给二级市场投资者带来太多惊喜。
值得庆幸的是,大数据赛道方兴正艾,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星环科技也早早在这个赛道起跑。但愿星环科技作为潜力选手,能早日打造自己的商业护城河,成为大数据赛道真正的“国产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