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普通的80后,有父母有老婆还有一个四岁的儿子。我从来没想过,等我死后,作为10后的儿子,会不会给我扫墓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呢?
36个小时前,我的母亲,一位60岁的老太太,用她的人生感悟,将我的思维成功的引到了这个遥远的问题上。
36个小时前。
母亲前一天晚上就张罗着买好了香烛和纸钱等祭祀物品。为了避免清明节当天拥堵,母亲决定提前去公墓祭拜她的父母,也就是我的爷爷奶奶。
在爷爷奶奶的墓碑前,母亲将纸钱一一点燃,上了香,嘴里念叨着,“爸爸妈妈,我们来看你们了,你们在那边缺什么就托梦给我,我给你们烧。”“孩子们都挺好的,你们可得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我们不求大富大贵,一家人高高兴兴的就好。”
有风吹过。点燃的纸钱冒出的青烟呛得人一阵咳嗽。母亲说,“看嘛,你爷爷奶奶收到“钱”了,听到我的话了,会保佑你们的。”我笑着打趣“是啊是啊,谢谢爷爷奶奶保佑我们一家人。”
母亲每年都会这样说。我并不以为然,只当是老人家对家人平安的期望。
回家的路上,母亲对我说,“你看你们这一代人啊,春节都觉得没意思。还有你那读初中的侄子小瑞,春节更是连人都看不着,红包都不要了。春节你们都这样,等你们这一代人死了,每年清明节,还会有人给你们烧纸钱吗?”我脱口而出,“妈,现在都流行鲜花祭,网上祭祀也挺多。烧纸污染环境。”
母亲没说话。我知道我误解了母亲的意思。
母亲要问的,是等我们死后,现在这群让人看不懂的小孩子们,还会像他们这代人一样,如此虔诚的重视传统风俗吗?
我想到了一个90后的同事,一个一天到晚总是笑眯眯的女生,可可。
可可的老家远在上海,她幼年时随父母工作调动来到重庆生活,直到现在。每年的清明节,可可一家人总要回老家,到公墓去祭祀先人。雷打不动。
可可曾抱怨过,那么远,还得请假,机票又贵也不好买,太麻烦了。真的不回去又能怎么样呢?日子还不是一样过?
显然,可可的父母并不认同。可可说,她爸爸在听了她的抱怨后,给了她这样一个理由。
“人的一生,总是需要一些仪式,去诠释对生命的敬畏。清明节祭祀先人,这也是一种仪式。时代在发展,仪式的方式也许会变,但它所承载的情感——对先人的孝道和哀思,是不会变的。这才是我们每年都要祭祀先人的意义所在。”
可可说,这个理由,她无法反驳。
我也无法反驳。
多年以后,等我00后的小侄子长大,等我10后的儿子长大,等我死去之后,他们的思想也许早已超出我的理解。但愿那时,他们不会再被这样的问题困扰。